冬去春至,竹巴龙村砂场里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排着长队的运载车正在焦急的等待着成品沙料出场,村民们也在村集体产业的红火中迎来了美好生活。
竹巴龙村,地处芒康县竹巴龙乡东南部,这里的村民一直以来都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在西藏日报社驻村工作队进驻以前,这里仅有一家由竹巴龙村部分群众承包的年产值约20余万元的小型砂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集体产业,村民们的收入都不高。
实现乡村振兴、村民脱贫,发展集体产业是良策。竹巴龙村位于金沙江畔,该段江面宽阔,流沙淤积,沙质质量高,同时,竹巴龙村已有一个小型砂场,具有一定的经营基础。因此,经过全村村民大会商议,决定在竹巴龙村竹巴龙组小型砂场基础上,建立竹巴龙村集体砂场,打造竹巴龙村第一个村集体经济产业。
由于村集体砂场是建立在竹巴龙组砂场的基础上,怎么做好砂场经营权的转移,成为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面临的一个难题。
开办砂场的各项手续和前期投入均由竹巴龙村竹巴龙组的22户群众共同承担,22户群众每年轮流分享经营利润,当时,竹巴龙组尚有11户群众未享受到砂场红利。
为了不损害任何一户群众利益,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在3天时间内组织召开了6次座谈会,听取村民和砂场代表的意见,商讨解决群众困难的方案。最后,村“两委”班子与群众代表共同拟定了发展砂场集体经济的项目方案和对竹巴龙组22户群众的补偿方案,竹巴龙组22户群众也满意地在补偿方案的名单上按下了手印。
砂场成立初期,由于村“两委”干部汉语水平有限,村民世代耕种放牧,思想比较保守,经营管理经验更是少之又少。驻村工作队为帮助砂场实现正常运营着实下了一番狠功夫:砂场运营缺少挖掘机时,驻村工作队奔赴1000公里外的云南协助购买挖掘机;担心成品沙的销路问题,驻村工作队又亲自带领村“两委”前往附近工地寻找并协商订单合同;砂场工作强度大,驻村工作队常常在饭点时来到砂场查看工人们的伙食情况……驻村工作队队长巴桑次仁常跟队员们说:“这是事关百姓幸福生活的事,马虎不得。”
为了带动村民发展致富,除了进行砂场年底分红外,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还采取了“党支部+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鼓励和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到砂场就业。砂场的成立为竹巴龙村提供转移就业岗位8个,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随着砂场的不断发展,未来还将为本村贫困户增加更多收入和就业机会。
建档立卡贫困户洛邓是砂场的挖掘机驾驶员,每当提起村里的集体产业时,他总是高兴地说:“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我们有了自己的产业,不算砂场分红,我每个月打工都能有6000元的收入,相信在工作队的帮扶下,我们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现在,砂场的运营已经步入正轨,由于临近金沙江大桥和318国道,便利的交通条件让砂场每天生产的成品沙均能销售一空,预计今年砂场的年产值将在200万元以上。未来,驻村工作队还将继续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和监督作用,用心用情指导村“两委”经营好集体产业,为竹巴龙村的美好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