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4个世界读书日。4月16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2018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32本。这一数字与2017年基本持平,依旧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当你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时候,是否每天给读书留出一小时的时间?今天,给大家讲两个关于读书的小事。希望新的一年里,每个人都可以“多读书,读好书”,珍惜有书可读的每一天。
捡来的“图书馆”
最近,在河南周口市太康县杨庙乡陈庄村,村民汪素兰家着实有些“忙”。她家原本只有100多本书的小房间,一下子填充进几百本书。
这一切要从汪素兰的两个外孙女“捡书”说起。汪素兰家生活拮据,为了补贴家用,时常外出拾荒。在捡垃圾过程中,小姐妹捡到了不少图书,有《十万个为什么》《雷锋的故事》等。回到家,爱读书的小姐妹俩就把书擦拭干净,给封面包上牛皮纸书皮。她们邀请小伙伴到家里读书,还可以免费借阅。
没多久,来姥姥家读书的小伙伴越来越多,姐妹俩暗下决心,要给小伙伴们建个“图书馆”。
从那时起,姐妹俩开始有意收集图书。她俩跟着舅舅去县城,看到卖旧书的地摊,挑了几本买下来。摆摊的老爷爷听说她们在家里自建了“图书馆”,象征性地收了她们一元钱。
后来,邻村拾荒20多年的热心老人张列心,总会留心把旧玩具和书本留下来,先让姐妹俩挑选,放到“图书馆”里。
2016年初,汪素兰收拾了一间闲置的房子,安了旧的木床,摆好捡来的书,姐妹俩小小的图书馆正式“开业”了。
4月7日,大河报记者前往陈庄村,见到了小姐妹吴楠楠和吴适可。
4月9日,大河报报道了小姐妹的“图书馆”,引发社会关注。源源不断的爱心向这个“图书馆”涌来,郑州市第十六中学的老师们驱车数百公里,送去500多本课外读物;教体局、妇联以及爱心志愿者,纷纷给小姐妹捐款捐物;还有无数爱心人的图书正在发往村庄的路上……
在广场诵读经典
五年前,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启动了一项与读书有关的公益活动——广场经典诵读,希望通过诵读经典的方式,让大众重拾传统文化,找回阅读的乐趣。
2014年,广场经典诵读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云南、广西等地发起,目前已延续五年,拓展至17个省市。“广场”和“经典”两大元素,引起了广泛的文化共鸣。
在楚天都市报记者朱蕾看来,2018年的广场经典诵读,是一场国学、诗歌爱好者的切磋与交流,年龄不同、行业各异的一群人聚在一起,或轻吟或高歌,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鲁迅文学奖得主、诗人张执浩说,中国是一个“诗教国度”,通过诗歌教育传承文化,汉字本来就充满诗意和节奏感,朗诵出来别具韵味。
每年夏天,广场经典诵读就像一缕清风,给酷暑增添凉意。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广场经典诵读迎来萌娃幼童、青葱少年,还有耄耋老人;吸引醉心创作的诗人,热爱朗诵的学子……这正是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一直以来希望看到的: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诵读者,成为经典传承人,在诵读中荡漾诗意、浸润书香;在诵读中愉悦身心、提升修养;在诵读中净化心灵、感悟人生。
2018年7月31日,“广场经典诵读”走进杜甫草堂。从杜甫草堂正门的匾额开始,到草堂两侧悬着的对联,从大门到大廨,穿过诗史堂,走进柴门,迈入工部祠,在碑亭留步,在茅屋吟诵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讲解草堂历史典故的不是景区讲解员,而是15名学生,小小讲解员们轮流讲述,让在场的游客豁然开朗,纷纷点赞。
我们希望,五年来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对诵读经典的坚持,影响和带动更多人爱上经典,爱上阅读。
今年,广场经典诵读还将继续。相约7月,为每一个爱诵读的你,送上清凉一夏。(西藏商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