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其美在自家客厅里。记者 王晓莉 万靖 谢伟 张宇 摄
人物背景:
其美,女,生于1946年5月,今年73岁,那曲市嘉黎县鸽群乡咔嘎改村村民。民主改革前,其美一家是农奴主纳久家的奴隶,她与妈妈、哥哥相依为命,经常挨饿受冻,时常被农奴主毒打。
民主改革后,其美一家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勤劳致富。现在其美一家四世同堂,8口人住在30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过着幸福惬意的生活。
5月的羌塘,寒意仍未完全褪去,迎着呼啸的山风,记者一行加快脚步,走进了其美家中。烧得正旺的火炉,瞬间驱走了身上的寒意。
客厅里,一个婴儿坐在学步车里,圆溜溜的大眼睛忽闪忽闪,跟随着我们的步伐走动,不时发出“咿呀”声和清脆的笑声,因我们的回应而开心地手舞足蹈。伴着牛奶加热后弥漫出的醇香,记者一行静静聆听其美讲述着民主改革前的那段沉重的岁月。
“我从8岁时就开始为农奴主服务,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吃不饱穿不暖,因为没有鞋穿,脚被冻伤得特别厉害。”其美一边说着一边缓慢地脱下鞋子,紫红色的斑块、硬结满布脚背,“直到现在,只要天气一冷,脚上的冻伤还会痛痒和溃烂。”
“只要我们不听话,事情没做好,农奴主就强迫我们戴上枷锁、铁链等刑具进行劳作,还会用鞭子鞭打,严重的还会砍手砍脚……”其美说,“我很怕受到酷刑,所以一直很谨慎小心,尽力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
但无论做得再好,农奴主还是会“从鸡蛋里挑出骨头”。
“那是我第一次受责罚。”记得有一年,宰杀牦牛的时节到了,其美被要求上山赶牛回栏,一个小女孩在山上用了两天时间和大牛“周旋”,好不容易把牛赶回农奴主家,因为花费时间太长,其美被棍子打、被石头砸。“我全身都是淤青,妈妈和哥哥也不能帮我,因为如果帮了我,会和我一同挨打。我只能默默忍受着,觉得自己是个没人要、没人管、没人疼的野孩子。”
1959年,解放军进入鸽群乡,给其美带来了新生的曙光。
“当时有好几排的军人经过,队伍整齐,看着特别壮观。”解放军从昌都到拉萨时路过鸽群乡,那是其美第一次见到共产党的部队,但只是在山头远远地看着。
“有一天,农奴主找到我,一改从前对我的态度,让我冒充成他们的女儿。”其美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当时解放军进入村里后,要收缴农奴主曾经从农奴家中搜刮的财物等,再将财物平分给村里的农奴。
而为了保存自己的财物,农奴主连哄带骗地警告其美,“如果有人来问你话,你就说是我们的女儿,敢泄露半个字,小心对你不客气。”其美模仿着当时农奴主的语气,向我们解释说,因为成为农奴主的“女儿”后,农奴主家中就可以少交一部分财物。
迫于无奈,其美只能答应。
“但从那天起,我不再被毒打,不用再无休止地干活,也不用挨饿受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美渐渐明白,不是所谓的“父母”变好了,而是自己背后有着强大的力量在保护她,是共产党的威严迫使“父母”不敢再为所欲为,也是共产党给了她做人基本的权利和自由。
人民公社时期,其美决定离开“父母”,自谋出路。
“自己劳作,干多干少都能回报在自己身上,人身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当家作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让其美对每一个明天都充满着期待。
后来,其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牧场……日子越过越好。
“这都是共产党的光芒照耀着我们,就像那首歌唱的一样: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其美爽朗的笑着。
(记者 王晓莉 万靖 谢伟 张宇 通讯员 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