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语花香的五月,最后一天,“弘扬五四精神 创新志愿服务”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一群奉献者、爱心善举者聚在中国青年报社,倾听优秀志愿者的故事,分享创新志愿服务的体会。
为了弘扬新时代志愿精神,激励和倡导青年人投身公益事业,自3月5日起,本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中国青年报及全国30家主流媒体,开展了一项关爱志愿者行动,面向全国寻找优秀青年志愿者,最终30人成为全国优秀“正能量志愿者”,每位获得1万元奖金。本报推荐的志愿者王顺利入选30人名单,她也参与到本次研讨会的分享环节中来。这次研讨会,是对这一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如何创新志愿服务的一次研讨。
激励志愿者 让志愿精神无处不在
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在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其中谈到,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
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董时说:“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同时社会各主体对志愿者群体的理解、支持和关爱,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体现。现代公益活动日趋专业化、组织化、团队化,更需要做好配套的志愿者激励工作,建立起长效的志愿者荣誉体系。”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体系注册志愿者数量达到1.1亿人,加上大量未注册短期从事志愿服务的人群,全民志愿的风气已经形成。
2013年,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项目成立并发起首届“志愿者关爱行动”。6年来,累计投入公益金250多万元,共给8000多名志愿者送去了新春祝福和新春礼包,并带动数百万名网友向身边志愿者点赞、致敬。
“一些常年投身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对家庭、家人难免有所亏欠,我们想做的,就是尽可能向他们表达一份关爱和尊重。”谈及活动初衷,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公益开放平台总监王崇和说,我们希望这份敬意能够给他们的付出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我们一直坚持倡导一种理念,就是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志愿服务的精神贯穿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王崇和说,天天正能量项目奖励的人,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本职工作和生活中随时随地帮助他人的普通人,比如医生,主动出手救治路上遇到的病人,比如出租车司机,主动帮助有困难的陌生人,他们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志愿者,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多了,志愿者精神也就无处不在了,我们的社会也就会更加和谐更加温暖。
青年参与志愿服务
有热情更要有制度保障
青年是志愿者群体的中坚力量。这次推选出来的30名全国优秀“正能量志愿者”,80后、90后各占四成,还出现了00后的身影。其中,9年为万名吉林留守儿童筑梦的兰廷双、组建支教团队为3000余名山区小学生授课6万小时的张晓晖、 10年走访5000多户困境家庭的徐美儿等青年志愿者的事迹感人至深,让人动容。
在研讨会现场,正能量志愿者代表孙冰、符双喜、郝世杰分享了各自开展志愿者服务的故事和心得。
社会进步、青年成长离不开榜样的力量。全国青联常委、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杨怀保表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当前社会是非常宝贵、非常重要的。他对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提出几点建议,志愿服务制度要规范化;志愿行为要流行化;志愿服务要常态化;志愿服务水平要专业化;志愿组织要持续化;志愿服务工作要走向国际化。
北京榜样、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人民智库研究员浦天龙,结合个人在消防部队和消防志愿服务工作的经历,提出了消防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两点不足,即法律法规不到位和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他认为,青年志愿者是社会新兴力量,有很大成长空间,应该发展培育青年志愿者,同时要用更多形式丰富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让志愿者感受到“好人有好报”,要拓宽志愿服务的资金渠道,解决志愿服务的经费保障问题,帮助志愿服务专业化和社会化,让志愿服务产生品牌效应。
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十大爱心人物葛昌秋认为,从学雷锋到如今的志愿服务,学雷锋的宗旨和目的没有变化,只不过形式上更与时俱进了。
志愿服务不仅是个体善举,而且正日渐成为城市软实力的体现。各地政府在积极探索建立志愿服务制度,推进志愿服务规范化、常态化方面都作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共青团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委员会副书记陈柳分享了当地开展全城志愿者计划,营造和谐社会,孵化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的经验做法。
志愿活动是高校团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形势和新环境的变化,改进高校志愿服务机制,创新高校志愿活动的形式和渠道愈加重要。会议现场,东南大学团委实践志工部部长叶菁分享了该校与志愿服务相关五方面工作的探索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