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西藏新闻

在保护中发展:西藏非遗历久弥新

时间:2019-06-11

近日,琼结县举办了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展演活动。活动从全县12个非遗项目中精选了民族优秀服装、非遗传统工艺品、传统舞蹈、传统音乐和传统酒文化等类别的非遗项目进行现场展示展演。 图为展示现场。记者 次旺 通讯员 伦珠泽仁 摄

6月8日19时,位于拉萨城西的藏戏演艺中心迎来四面八方的藏戏爱好者。当晚,纪念藏戏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周年成果汇报演出在此举办。

为了更好地宣传展示新时代藏戏艺术事业取得的成果,利用2019年“文化和自然非遗日”的到来,这项成果汇报展演连续在藏戏演艺中心演出了三场。

十年前,藏戏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功填补了西藏没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空白。

藏戏历史悠久,流派众多,民族和地域特色浓郁,是一门集唱腔、念白、歌舞、表演、说唱、技艺、文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被誉为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和我国地方戏剧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十年来,随着传统八大藏戏舞台化工程的实施,多媒体资源库建设项目同步推进,自治区藏剧团紧锣密鼓地投入人力、物力,编创符合新时代现实题材藏戏剧目,《金色家园》《六弦琴缘》《藏香情》三部新编现实题材藏戏剧目在探索与创新中横空出世。

从传统的广场戏向现代舞台艺术发展,如何保持藏戏固有的艺术品格、艺术魅力?新一代藏戏工作者在思考中难免有过忧虑。

曾是自治区藏剧团藏戏演员的索郎曲珍,如今是一名青年导演,她先后创作了新编现实题材藏戏《藏香情》和改编自西方名著的首部小剧场藏戏《图兰朵》。

深爱藏戏艺术的索郎曲珍对传统藏戏艺术走向舞台化表演深有体会。她说,当藏戏从三面或四面开放式的广场艺术进入到一面镜框式的现代舞台艺术,我们不能仅限于广场艺术的方式搬到现代舞台上进行表演,而是要在继承和保持它应有的艺术特色之上,通过现代舞台的技术运用,在二度创作上追求新的突破。

“尊重和继承传统的表演手段,将藏戏与话剧艺术结合,合理解决藏戏艺术在现实题材中遇到的切实问题。”索郎曲珍如是说。

在第四、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金色家园》《六弦琴缘》先后斩获金奖。曾为西藏摘得首个“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自治区藏剧团团长班典旺久说:“文化无界限,艺术无止境,艺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目前,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设计6个展陈区的中国藏戏博物馆进入最后阶段的建馆中。班典旺久说,中国藏戏博物馆的建设对于藏戏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弘扬、保护、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藏戏之后,藏族史诗格萨尔、藏医药浴相继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那曲籍格萨尔说唱艺人巴嘎说,与旧西藏相比,格萨尔艺人在新时代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关注。“作为一名说唱艺人,在精炼艺术的同时,还需培养更好的德性。”

自治区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厅长岗青说:“我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步伐正持续加快。”

6月4日,拉萨一间独家独院内,记者有幸一睹由嘎巴扎西次仁弹唱、携他的徒弟拉萨堆谐传承人尼玛仓曲、旺钦一同表演的传统拉萨堆谐《藏堆卫雄》及囊玛《次仁央啦》的风采。

当美妙悦耳的扎年琴声从耄耋老人的指间弹出,师徒三人堪称极致的优美与悠扬的歌舞所呈现的一切美好,似乎难以用言语形容。

今年80岁的扎西次仁是嘎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时也是拉萨堆谐、拉萨扎念琴弹唱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至今,这位耄耋老人仍然活跃于他所衷爱的藏族传统文化艺术工作中。

旧西藏岁月沧桑,新时代普照光辉。这位生性开朗的老先生走过新旧西藏,有过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他是旧西藏布达拉宫20名嘎尔歌舞队的成员之一。在新时代,他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专门从事藏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与研究工作。

为了抢救性保护与发展他所承载的传统文化艺术,扎西次仁坦言,自60岁退休至今,他从未真正休息过。他说:“我从10岁起开始接触嘎尔艺术,到结缘扎念、堆谐艺术,至今已有70载的艺术生涯。虽然年纪大了,可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从国家层面到自治区都越来越重视西藏文化保护工作,我个人仍在不断学习中。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将自己用毕生所学的藏族艺术瑰宝留给后世子孙。”

在西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70岁以上的占比超过35%。目前,西藏相继完成了对藏戏霞尔巴贡、喇嘛玛尼说唱等濒危项目和20位高龄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

2018 年10月,拉萨河畔宝瓶山下慈觉林又多了一家藏族唐卡传习基地。这是唐卡画师洛珠巴桑和桑杰顿珠兄弟俩,将此前家族开办的于拉萨嘎玛贡桑家里的传习基地搬迁至此。

洛珠巴桑兄弟俩来自昌都市嘎玛区约巴乡的嘉琼家族,是噶玛嘎赤唐卡绘画技艺的第三代传人。他们的爷爷和父亲都曾是远近闻名的唐卡画师。尽管相继师从父亲学习唐卡绘画技艺,但因兴趣使然,哥哥桑杰顿珠最终成了一名钦孜画派唐卡传人。作为80后新生代唐卡业的传承人,兄弟俩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今,他们都是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西藏一级唐卡画师。

从传习基地露台远望,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静静地矗立于对岸日渐繁荣的拉萨城。上千年来,这座红白相间、错落有致、高大伟岸的建筑群仍然是古城拉萨地标性建筑。

“我们休息时,常站在这里眺望那边。”洛珠巴桑边说边指着对岸,“我父亲常感慨现今唐卡业的发展之好,他总说,从前,基本上只有寺院、活佛才能拥有唐卡,哪像现在普通人家也能供养得起,你们爷爷那辈都无法想像西藏迎来了这么好的时代。”

在传习基地,十余名师从兄弟俩的年轻徒弟正在认真描摹作画。桑杰顿珠认为,如今西藏传统唐卡业也正经历着创新与变革。“但画师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精进业务,更要懂得敬畏和奉献精神。”

数据显示,西藏目前命名84个自治区非遗项目传习基地,各级各类非遗传习场所达165处。国家级代表性项目89项、代表性传承人96名;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460项、代表性传承人350名。

全区基本建立了国家、自治区、地(市)、县(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形成了一批保护工作机制。自治区财政每年设立1200万元的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自治区级传承人补助经费提高到每人每年1万元,补助标准居全国前列。

  • 上一篇:隆子县特色产业聂雄奶牛养殖基地助力群众脱贫
  • 下一篇:江孜县委书记白玛:立下“愚公志” 打好脱贫“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