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西藏新闻

禹代林:让科学技术成为庄稼的“保护神”

时间:2019-08-31

禹代林出生和成长在林芝雪巴农场。当时落后的科技手段和不完善的基础设施让农业生产充满变数。作为农场职工的父母辛勤的劳作却常常换不来粮食的增产。

小时候的经历影响了禹代林日后的大学专业选择,也确立了他践行一生的初心使命。

被西北农学院录取后,他便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苍生俱饱暖,让世间再无饥寒。三年的农学专业学习,使他更坚定地认为,唯有科学技术,才能真正成为庄稼的“守护神”!

1985年大学毕业后,禹代林选择回到了西藏,进入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青春燃烧的岁月里,禹代林主持和完成了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更新与数据库建设项目,完成了5000份大麦资源特征特性的鉴定与繁种入库,引进麦类资源500余份,更新农作物种质资源5000份,筛选出一批优质资源,用于区内外有关生物技术研究和教学等,妥善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1万余份,首次建立了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对我区及内地相关品种资源信息实现永久性、科学性、科学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为西藏农业科研和生产的发展储备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农业科学的研究,坚定了禹代林的为民初心,更为他与团队一起在“藏青2000”新品种研发推广上取得突破性成就垫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是自治区大规模推广“藏青2000”青稞新品种的第一年。为了从源头上解决青稞的病虫害问题,禹代林指导白朗县嘎东镇农民们用药物对种子进行包衣。但是,包衣后的种子出现了出苗率低、出苗不齐的情况。农民们急了,纷纷要求禹代林解释。禹代林早已胸有成竹,通过查阅文献和进行试验,他清楚,种子进行包衣后,出苗会晚一个星期。他拍着胸脯告诉村民们:“请大家相信科学,一个礼拜后,青稞肯定会出苗,而且会茁壮成长!请大家耐心等待,一个星期后如果青稞还不出苗,长势不好,我赔偿大家损失!”一周后,大家的农田里青稞苗果然开始出苗,而且病虫害少,长势好。禹代林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也让农民们树立起了对于科学技术的信心。

近几年来,禹代林敏锐地注意到,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增加,“谁来种地”成为乡村振兴面临的新挑战,培育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职业农民是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专业化、规模化种植成为今后粮食稳产增产的重要途径。

嘎东镇白雪村农机合作社的6台手扶拖拉机和2台收割机购买于2008年,设备已经陈旧老化,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求。禹代林得知情况后,2016年,通过“青稞农机农艺结合技术示范”项目,给合作社提供了用于试验的翻犁机、播种机、割晒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装备30多台,同时开展技术培训。机械化设备的应用,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富余劳动力还可以外出务工。白雪村村委会主任巴桑告诉记者,当年,白雪村的户均收入就增加了1000多元。

如今,55岁的禹代林仍然奋战在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第一线。他表示,将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提升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脱贫攻坚事业和乡村振兴战略。


  • 上一篇:2019拉萨雪顿节开幕式今晚8点举行
  • 下一篇:索朗扎西带领群众践行“四讲四爱”:具巴村的“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