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区卫健委了解到,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中央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打包移植”内地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913项,填补刷新区域内医疗技术空白1014项。为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1950年,人民解放军进藏,开创了西藏卫生事业发展的新纪元。卫生部先后召开五次全国卫生援藏会议,安排部署卫生援藏工作, 60年来,卫生援藏有力补充了我区卫生健康工作的短板和不足,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能力水平,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73年7月,国务院下发文件,决定向我区派出医疗队,帮助我区各地开展医疗、科研、教学工作。1973年至1983年10年间,先后派出5批、近2000名医疗队员进藏。1984年,对口支援自治区卫生厅直属单位的卫生部直属单位由原来的7个增加到了11个,分片负责卫生援藏工作的省市由8个增加到12个。
1984年至2006年,原卫生部先后主持召开四次全国卫生援藏会议,卫生援藏工作高潮迭起,有力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使我区卫生事业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新时期。2002年5月,第三次全国卫生援藏工作座谈会决定,把卫生援藏工作正式纳入党政对口援助范畴。现在共有17个省(市)、16个国有大型企业和12个国家卫健委直属单位承担对口支援任务。
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6月,中央组织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启动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先后从北京、上海、安徽、广东、重庆、辽宁、陕西7个对口支援省市65家医院选派659名医生,成批次组团选派医疗骨干,使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进步、格局性变化。
该负责人介绍,4年来,援藏专家帮带554个医疗团队、1449名本地医务人员,培养医疗骨干2977名,192人受援医院医生能独立开展1-2种新手术,826人职称得到晋升。选派1202名有培养潜力的本地医务人员和新入职医生到对口支援医院跟岗培训、进修业务。通过公开招录等方式,引进医务人员673人。另外,结合全区疾病谱,依托8家牵头单位、65家包科医院重点建设164个科室,重点打造心血管内科、妇产科、儿科、骨科等85类具有高原特色、符合群众就医需求的拳头科室。“打包移植”内地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913项,共同攻关技术难题1066个,联合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项目516项,已立项175项,填补刷新区域内医疗技术空白1014项。整合援受双方各级各类资金28.8亿元,用于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医疗设备采购。
就在4年前,当时是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儿科医生的徐爱丽,根本没想过在短短几年内,科室能用上呼吸机。由于那时医疗设备落后,医生诊疗水平低,危重新生儿、早产儿死亡率较高。她回忆说,从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开始,科室医疗水平提高很快。
“刚开始,科室医护人员很不适应,但在援藏专家张建的带动和言传身教下,科室的业务能力在大幅提升。医护人员处理儿科的常见病也是得心应手,识别疑难杂症能力明显增强,新生儿死亡率大幅下降。”徐爱丽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拉萨市、林芝市、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已经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其他市(地)人民医院的等级医院创建工作正在稳步按期推进。已有367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208种“中病”不出地市。“1+7”医院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分别比2014年增长了37.55%、76.23%、76.02%。受援医院共开展三、四级手术20597台,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达到90.88%,比2014年提高21.55%。健全完善医院内部决策、工作例会、人员任免、考核评价、财务监督等制度5268项,“1+7”医院业务管理、科研教学、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