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西藏新闻

“小王”不求回报坚守初心,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时间:2019-09-26

“小王”,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称谓,但在位于边境的日喀则市仲巴县亚热乡里孜村村民眼里,小王可不一般。她曾任里孜村党支部书记,是有着27年党龄的藏族阿妈,是传承指尖技艺的“巾帼能手”,是救孤济困的“爱心妈妈”,先后荣获仲巴县“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区妇联系统先进个人、自治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小王原名白玛康卓,名字变动的背后,是一段感人至深的边境群众感党恩的故事。

1967年,白玛康卓出生在里孜村,父母给她取了个小名“小王”,希望她也能够像那些党员干部、部队官兵一样,成为这片土地的守护者和建设者。也许是“小王”这个称呼太亲切,也许是“小王”承载的意义不一般,很快,父母和村民们叫“小王”叫顺了口,“小王”这个小名也成为了白玛康卓的大名,一直沿用至今。

在里孜村,记者见到了52岁的小王,她面庞清瘦,说话做事干净利落。

沐浴在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春风中,小王说,她从小就对共产党充满敬佩和感激之情。1992年,小王终于如愿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小王更加注重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和党性修养,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动村民们坚定地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这是小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针对里孜村的资源禀赋和近年来的市场需求,小王积极推动成立了里孜村民族手工业合作社。日常经营中,她发动村里贫困群众,带头示范、手把手教手工编织,不仅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也发展了里孜村独特的民俗文化。

当村里的温室大棚处于闲置状态时,小王第一时间找到村里科技特派员,组织村里贫困劳动力5人,克服地理环境恶劣、生产技术匮乏等重重困难,将8个温室大棚重新利用了起来。“如今,温室大棚经营状况良好,5户贫困群众每年户均能分红3500元。”小王说。

闲暇之时,小王经常带领群众打扫卫生、清理死角,潜移默化地树立起爱劳动、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风气。如今,里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里多年来没有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党的声音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发展产业、勤劳致富、外出务工的观念已是蔚然成风。

让村民们交口称赞的,不仅是小王的事必躬亲,还有她多年来坚持的爱心善举。

可珠兄弟4人和小王没有血缘关系,但是18年来,可珠兄弟4人一直发自内心地称小王为“阿妈”。

1995年到2000年,可珠的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兄弟4人成了孤儿。“2000年父亲去世的时候,我只有16岁,我的几个弟弟当时分别是14岁、9岁、6岁。”可珠告诉记者,虽然当时有政府的救济,但是兄弟几人都未成年,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一度陷入了困境。

2001年年初,小王走村入户宣讲政策时,了解到了可珠兄弟的情况。“当时他们身上穿的衣服又脏又破,因为好久没洗澡,有的孩子身上长虱子。”小王回忆说,她当即便将兄弟4人带回家,烧水让他们好好洗了个澡,还帮他们理发、洗衣服。

“洗完澡,穿上干净衣服非常舒服,那时候我们好久没有感受到那种温暖了。”可珠说,“从此,我们兄弟4人便留在了阿妈小王家,阿妈对待我们和对待自己孩子没什么区别,给自己的孩子吃什么穿什么,就给我们吃什么穿什么,还送我弟弟去上学、去当兵。”

如今,兄弟4人都已相继成家立业,但小王的爱心仍然在延续。近几年,她又收养了一名孤儿,还将自己的大部分积蓄捐给了村里的贫困户。

“我不求什么回报,只希望大家过得幸福,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好。”小王说。

  • 上一篇:2019年上半年山南市教育工作:百花齐放春满园
  • 下一篇:西藏通过3条“电力天路”累计外送电30亿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