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214国道上的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是我区唯一的纳西族集聚地。有纳西族284户、132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0%。
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纳西民族乡还生活着藏族、汉族、白族等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血脉相连、休戚与共,共同开发建设着这座“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形成了谁也离不谁的格局。
幸福生活美如画
据不完全统计,纳西民族乡各民族间通婚人数约为97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1.5%。
生活在纳西民族乡纳西村街上组的达瓦次仁和昂姆,就是民族融合的家庭,育有一对儿女。
达瓦次仁是从小长在纳西村的藏族,昂姆是云南德钦的纳西族。25年前,两人在纳西民族乡的电厂打工时相识。虽然是两个地方的人,但他们相爱了,并幸福地生活了24年。
“刚结婚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为了改善生活,我到处打工,拉过沙石、水泥等,后来买了一辆农用车谋生计。”在达瓦次仁的记忆深处,妻子昂姆为他撑起了坚固的“后防线”。做饭、照顾老人、干农活……两人相互扶持,一起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体谅妻子离娘家远,不管有多忙,达瓦次仁每隔三个月就会收拾行囊带上昂姆回娘家看看。“能经常见到家人让我很安心,娘家有什么需要丈夫都会竭尽所能,能嫁给他我感到很幸福。”昂姆略带骄傲地说。
2018年,达瓦次仁贷款60万元,着手筹建名为天籁聚音的朗玛厅。今年2月,建筑总面积1000平方米、共三层的朗玛厅建成使用。两口子经营起“夫妻档”朗玛厅,一个月能有一万元的收入。空闲时间,达瓦次仁就和昂姆在自家田地间转悠,看看葡萄、苞谷、苹果等作物的长势。“去年,酿了1000多斤葡萄酒,收入一万多元。”达瓦次仁说。
上有身体康健的老人,下有优秀的儿女,也有稳定的收入,达瓦次仁一家的生活越过越幸福!
互帮互助显真情
纳西民族乡,是214国道上的重要景区,每年慕名到此的游客络绎不绝。旅游业的繁荣推动了商业的发展,不少外地人不远万里来到纳西,开店立业。
2006年5月1日,是来自湖南省常德市的廖元珍两口子在纳西民族乡开店的日子。虽然之前他们在老家也开过店,但这次经历很特别。
在常德市时,廖元珍开了一家饭馆,生意还不错。后来通过亲戚介绍便到纳西民族乡开了一家日化店。“到这边开店,我们也是看好这边的市场潜力。刚来的时候,这边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买东西的人也不多,但是周边的商贩很友好,特别是现在在旁边开店的洛桑旦增,对我们帮助很大。”廖元珍说。
洛桑旦增兄妹三人,经营着卖杂货、水果、蔬菜的三家店铺。那时,廖元珍的店和洛桑旦增的店还不是挨着的。洛桑旦增的店里装了公用电话,需要和家人联系的廖元珍两口子便和他熟络了起来。
2013年,廖元珍把店搬到了乡政府旁,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客人逐渐增多。同时期,洛桑旦增也因各种原因将店搬到了廖元珍旁边,至此,两家的友谊便延续了下来。
“现在她老公回内地陪女儿准备高考了,所以她进货都是我去帮忙,平时要写个什么收据之类的她也会帮我弄。”洛桑旦增说。
“我们认识超过十年了,不管谁有事出去,对方都会帮忙看店。有时候他家提供菜,我和丈夫做饭,两家人一起吃。节日的时候也会互相送礼物之类的,两家人相处得很好。”廖元珍说。
“她们外地人来这边开店,远离家乡,很不容易,我觉得作为本地人能帮就多帮一点。”洛桑旦增说。
给你家人般的关怀
纳西民族乡党委、政府有45名干部,涵盖了藏族、汉族、纳西族等。
边巴次仁是纳西民族乡人大主席,原籍山南市,大学毕业后来到芒康工作,并成了纳西族的女婿。之前他从如美镇调整到纳西民族乡工作时,乡里的干部自发帮他租车,搬行李。“当时我还有其他事情没忙完,等我来到乡里的时候,东西都摆放得整整齐齐。”边巴次仁回忆道。
有一次,结束了一天工作的边巴次仁回到家,发现没电了。他在微信群里发了一条“没电了”的消息,片刻就有十几个人回复他,内容都是邀请他过去的消息。那一瞬间,一股暖流流淌在边巴次仁的心底。
边巴次仁所说的互助互爱的事情,在纳西民族乡党委、政府是寻常事。
纳西村委会在没有搬进新址前,和纳西民族乡党委、政府在一起办公。一次,纳西村村民次仁永金因为胃出血住院了,乡里的干部便自发组织去医院看望。次仁永金回忆起那天的场景,激动的情绪依然久久不能平复:“生病后我非常脆弱,感到很害怕。那天他们自发来看望我,问的问题特别细致,在给予温暖的同时又给了我信心。”
如今,在纳西民族乡,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发展已是当地的一大特色。正如纳西民族乡纳西村党支部书记贡秋扎西所说的一样,“民族团结是我们干成事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