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近日,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生和北京协和医院医疗专家正在进行远程会诊。 记者 唐斌 摄
不到两年时间,能干多少事?
新建和做优重点科室45类;
398项技术空白被填补刷新;
250项先进技术成果在雪域扎根;
266种大病不出自治区,1726种中病不出市地就能得到治疗;
……
这只是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取得的部分成绩。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各族人民身心健康,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西藏,事关党治边稳藏战略的实施,事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是品牌工程、民心工程。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关心西藏各族人民的身心健康。2015年8月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加快摘掉西藏缺医少药的‘帽子’”,为西藏300多万各族人民带来健康福音。
从此,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正式拉开序幕,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加快了发展步伐。
健康关民生,民生连民心
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既有自然条件制约,更有历史原因。
60多年前,封建农奴制度桎梏下的旧西藏,疾病肆虐,瘟疫横行。医疗卫生事业长期处于落后封闭状态,全区仅藏医数百人。广大农奴连基本生存权都没有,更谈不上医疗保健。
1951年,随十八军进藏的大批医疗队陆续扎根西藏,从“零”开始,奠定了西藏现代医疗体系的基础。
60多年来,西藏建成中、西、藏医结合,以拉萨为中心、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覆盖全区农牧民,全区建成74座县级医院和685座乡(镇)卫生院,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但时至今日,西藏的医疗人才素质、医疗设备等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我们那里老百姓健康水平还比较低。”老藏医多吉,退休前曾在海拔4500多米的亚东县堆纳乡卫生院工作,他说:“这些年有了国家的大量投入,现在不缺药了,就缺好医生好设备,管理机制也要改善。”
安徽省立医院副院长、山南市人民医院院长虞德才告诉记者,2015年,山南市人民医院402名医务人员中,副高以上职称仅有7人。全院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就是一台单排的CT机。
据自治区卫计委主任王云亭介绍,按高级职称到初级职称排列,全国人才分布呈倒金字塔形,而西藏医疗人才则呈金字塔形,结构不合理。西藏各族群众就医难、治病难的问题仍然突出。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事关民生,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2015年8月下旬,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刚刚结束,高原上就飞来了“金凤凰”。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计委从北京、上海、重庆、安徽、广东、辽宁、陕西7省市医院选派的143名专家,组成第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从暑热未褪的内地,来到地高天寒的西藏,对口援助自治区人民医院和7市地人民医院。
同年9月,中组部常务副部长陈希专程赴藏调研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情况。此后的两年里,中组部有关领导多次赴藏调研,并多方协调,从援助省市“挖”来顶级医疗专家。
中组部亲自抓一个专业领域的援藏工作,这在1994年援藏工作启动以来的20多年里,还是首次。
团队来协作,握指聚成拳
“我好像回到了20岁!”出院时,65岁的日喀则市民波啦(大伯)坚参兴奋地拉着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主治医师、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朱骏医生的手说:“感谢高原红安吉拉(医生)。”
2016年6月,朱骏随上海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来到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开展工作。他发现,在西藏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发病率很高,而当地一些传统疗法作用有限。
在援助医院的帮助下,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从美国引进了血细胞分离仪。朱骏带领他的团队在全球首次运用“红细胞单采术”来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短短半年,他们成功施行手术50余例,困扰患者多年的头晕、胸闷、疲乏、失眠等症状快速减轻或消除。
为使这项新技术在日喀则落地生根,朱骏把操作过程拍摄成录像,制定了规范的操作规程,手把手指导血液科医生进行操作。现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每位医师都能熟练进行“红细胞单采术”操作。
在藏族人民心中,医生是值得托付生命的人。现代医疗体系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协作,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组团式援藏是促进西藏医疗卫生事业从“输血”供氧向“造血”制氧提升的最好办法。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特殊阶段决定,必须改变过去短期、单兵作战式的援助方式。要使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快速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必须团队协作,必须形成握指成拳的合力!
“支援西藏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改善当地各族群众健康状况和生活水平,就是落实中央要求、促进西藏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早在2015年11月,陈希在藏调研时曾要求,通过成批次组团选派医疗骨干,支持受援医院科室建设和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提升受援医院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为当地培养一批信得过、业务过硬的医疗人才。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座谈会上提出,要通过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明显提高西藏医疗水平,到2020年达到“大病不出自治区、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就地解决”的目标。
西藏本地医生从援藏医生那里学到了更多“真经”。
绵绵用长力,久久为一功
2016年7月18日,这一天,让刚到阿里才几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的胡景阳医生终生难忘。
凌晨7点,阿里地区狮泉河镇发生一起车祸,3名伤员生命垂危。他强忍着高原反应,与其他医护人员投入抢救工作,直到次日凌晨。在做最后一台手术时,他大汗淋漓,两眼发黑,两腿发软……
“为了藏族同胞的生命,再苦也值。”提起此事,胡景阳表示,党中央派他来,就是救死扶伤,那时他就是生的希望,只能选择坚持。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藏族群众的信任给了援藏医生们无限动力。为把党中央的关怀带到雪域,为了西藏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的援藏医生纵使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也无怨无悔!
41岁的安徽省合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赵炬就是这样的人。
2015年7月11日,赵炬随安徽省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来到山南市人民医院工作。当天,他就强忍着高原反应,熟悉医院情况。第二天,赵炬因夹层动脉瘤破裂而倒地昏迷,造成严重脑损伤。
当年9月,赵炬医生燃尽了生命的火炬。雪山肃立,江河呜咽,西藏人民将永远铭记!
“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是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民族团结、凝聚人心的有效举措。”陈希曾在新疆、西藏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说,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要一抓到底,持续支援,久久为功,不见成效绝不收兵!
2016年8月,第二批179名医疗专家进藏。
当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被评选为“2016年全国人才工作十件大事”之一。
324名医疗人才前仆后继“集团作战”,创造了医学界一个个 “第一”。西藏医疗卫生事业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医疗服务质量取得历史性进步。
近两年来,先进医疗设备奇缺状况得到大幅改善;
近两年来,一批信得过、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医疗人才快速成长;
近两年来,新观念、新思路、新体制开始在高原医疗系统扎根,医院面貌脱胎换骨;
……
2017年初,根据援助工作中的新问题,中组部对援助政策作了调整。
由牵头援助单位负总责,选派国内顶级专家担任受援医院重要领导职务,负责受援医院综合管理、人才发展与绩效考核等工作。
65家三甲医院,每所医院帮扶受援医院一个或几个科室,实行“以院包科”。
在原来“1+7”支援基础上,把西藏74县(区)医院纳入对口帮扶,把工作重心延伸覆盖到县乡。任务不完成,责任不脱钩!
医疗服务机制改革,正漫卷高原。提起即将到来的变化,山南市扎囊县人民医院院长旦多说:“只要能为各族群众带来福音,就是我让出院长职务都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