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西藏新闻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留下永不走的医疗队

时间:2017-08-04

近日,一对藏族母女手拉着手走进拉萨市人民医院,径直向住院部妇科医生办走去。

她们很快见到了吕涛和格央两位主治医师。问候过后,便聊了起来,医院长廊里不时传来笑声。

原来,这位老人患了妇科恶性肿瘤,在拉萨市人民医院手术治疗后,已出院多日。这次专门回医院探望为自己治疗的援藏医生吕涛。

这是一个暖心的医患故事。

老人的女儿央金说,如果没有来自北京的援藏医生吕涛,也许她的母亲德庆不会这么幸运。

当然,如果2015年8月,国家没有开启这场浩浩荡荡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也许很多遗憾仍在继续。自治区卫计委主任王云亭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生来了以后,全区医疗卫生整体服务能力发生格局性变化,有力促进了我区医疗卫生工作目标的实现,提高了各族群众的健康水平。”

团队亦师亦友,医患亲如家人

4000公里,这是拉萨到北京的距离。来自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妇产科的吕涛医生即将结束援藏任务,返回北京。

在过去两年中,来自全国各大三甲医院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生们,克服强烈的高原反应,以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为西藏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德庆是山南市扎囊县吉汝乡热正岗村村民,家境贫寒。当得知母亲患癌的消息,在拉萨打工的女儿央金感觉天塌了下来。她说,按照医生的建议需要去内地手术,但家里没有这个经济条件。

多方打听后,她听说拉萨市人民医院有援藏医生,于是前往拉萨就医成了一家人最后的希望。“还好手术很成功,花钱也不算多,多亏援藏医生就在家门口,我们真的很幸运。”眼里泛着泪光的央金握着吕涛的手说。

对拉萨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格央来说,这次手术对她也是一次难得的突破。

作为手术过程中的第一助手,格央全程参与了德庆老人的手术。她说:“过去这种病人,一般建议转到内地救治。因为我们既没有把握做好这样的手术,而且后续的治疗也难跟上。援藏医生怀着真挚的情谊,毫无保留地手把手教我们,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吕涛说:“我和格央她们是一个团队。在工作上我们相互学习,在生活上她们也照顾我。在这里,我还能体会到上一辈人所说的与患者间纯真的关系。只要病人有1%救治的可能,我愿意尽己所能来救治她们。”

王云亭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队员们的奉献精神,让西藏最普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真正享受到了内地三甲医院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

培养留得住的人才,教会带不走的技术

医院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在国家政策倾斜、人才引进的基础上,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更加注重本地化人员的培训培养。

在拉萨市人民医院儿童支气管镜中心走廊一边,靠墙放置着一张普通的医用柜,柜里摆满了铅笔头、瓜子等一个个装在玻璃瓶里的异物。

拉萨市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玉珍说:“这些异物都取自患儿体内,最小的患者才十个月大。”

北京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拉萨市人民医院院长于亚滨说,拉萨市人民医院儿童支气管镜中心从筹备科室到设备采购、科室装修完毕,仅经历了短短2个月的时间,这在内地医院,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国家大力支持和全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强有力的支撑下,这在西藏不仅成功了,而且现在当地医生已经可以独立完成相关临床接诊任务。

在第一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生杨海明博士的培养指导下,现在,拉萨市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玉珍和医生次仁公布及两名当地护士,已经独立完成了60余例手术,其中包括难度较高的异物取出术。而且,他们也开始带领新的本地医护人员参与此项技术。

玉珍说:“过去,这些患儿只能去内地就诊。花钱多不说,而且不少家庭还没条件去,导致异物一直在体内,造成其他并发症。而现在,我们有医生可以做,也有设备做好它。这些实实在在的医疗‘红利’,得益于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到来。”

自治区卫计委主任王云亭介绍说,通过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全区新建和做大做优重点科室45类;普遍建立起了ICU、导管室、血透中心、病理科等科室,首设科室21个;398项区域内医疗技术领域的空白被填补刷新;实施远程会诊、病理、手术、培训199次;将250项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打包移植”到“1+7”医院。

目前,作为全区“大病不出自治区”的兜底医院,自治区人民医院和拉萨市人民医院实现266种“大病”不出藏,其他6个市地医院实现1726种“中病”不出市地,而一些常见易发的“小病”在县级医院就能治疗。

传帮带,从“输血”到“造血”

今年3月,随着69岁的患者扎巴(化名)在经过近5个小时的手术治疗后送回病房,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成功实施了我区首例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

主治医生、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住院医师谷亚龙说:“虽然是第一次开展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但从去年开始在援藏专家的带领下,我们科室已经开展了多例腹腔镜手术。”

王云亭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医疗队”。

王云亭介绍,通过开展“以院包科”,着重加强“1+7”医院的疑难危急重症诊治能力和学科质控体系建设,一大批符合当地实际的重点科室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得到迅速发展,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安徽省组团式医疗援藏领队、山南市人民医院院长虞德才说:“我们的目的是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不仅要在医疗知识和技术上给予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西藏各级医院的内涵建设,包括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始终是我们援藏的三项基本任务。”

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协和医院和北大三医院医疗人才组团式援助自治区人民医院总领队韩丁说,培养一批“信得过、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地骨干人才,逐步扩充,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根本改变,真正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真正为藏区医疗卫生事业、老百姓长远健康福祉留下点东西。

两年来,组团式医疗援藏的征程,如一条条洁白的哈达,把祖国内地和西藏紧紧相连。

王云亭说,通过两批324名援藏医疗专家的接续奋斗、辛勤付出,近两年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一举改变了过去分散、短期、片面依赖的状况,从单兵作战转向集团作战,从“输血供氧”转向“造血制氧”,加快实现了受援医院格局性变化与历史性进步。

“对西藏老百姓来说,优秀的援藏医生带来了可以治愈疾病的希望;而对本地医生来说,组团式援藏医生的到来,手把手带教,留下了带不走的队伍,他们是我们终身的老师和朋友。”拉萨市人民医院儿科医师次仁公布说。

  • 上一篇: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在西藏推广成效显著
  • 下一篇: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从一棵树到一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