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西藏新闻

西藏首次开展标记鱼类增殖放流 掌握鱼苗的生长和扩散情况

时间:2017-08-14

为有效保护和恢复拉萨河的土著鱼类资源,近年来,我区一直坚持在拉萨河流域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但由于未深入开展过相关评估研究,导致鱼苗放流后的情况无法掌握,比如是否能在野外存活、自然生长和繁殖、能扩散到多远的距离等,这也使得无法有效评判增殖放流的效果。为此,自治区农科院水产所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次在拉萨河开展标记鱼类增殖放流活动。

开展种群保护与恢复 增殖放流3种珍稀鱼类

13日,自治区农科院水产所在拉萨河首次开展了标记鱼类增殖放流活动,此次增殖放流的种类主要为拉萨裸裂尻鱼、异齿裂腹鱼和拉萨裂腹鱼,共计470尾。记者了解到,放流的这三种鱼类均为西藏特有的珍稀鱼类,具有生长缓慢、性成熟晚、种群脆弱等特点。“近年来受栖息地破坏、外来鱼类入侵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鱼类的自然资源量明显下降,并出现个体小型化的趋势,因此急需开展种群保护与恢复。”自治区农科院水产所刘海平博士介绍,“首次在拉萨河开展标记鱼类增殖放流活动,一方面宣告了我区增殖放流效果评估自主研究的全面启动,增加了增殖放流活动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也为我区其他地区的增殖放流活动积累了经验。”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朱挺兵博士介绍,此次标记鱼类增殖放流的目的主要为评估鱼类标记方式在拉萨河增殖放流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查明人工标记鱼类放流后的存活、生长和扩散情况;结合标记鱼类回捕情况和鱼类野生种群的变动情况,综合评估拉萨河增殖放流活动的效果,以便为下一步增殖放流活动的改进提供依据。

同时,记者了解到,增殖放流点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要求以有利于放流鱼苗的存活为主要原则,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放流水域的温度、溶解氧、水深、流速等水文指标是否合适,饵料生物资源是否充足,周边是否有水体污染等等。”刘海平说。

之所以选择拉萨河流域进行标记放流研究是因为该区域属拉萨裸裂尻鱼、异齿裂腹鱼和拉萨裂腹鱼的自然分布区,同时也是我区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对生态保护技术研究有重大需求。同时,拉萨河离主城区较近,进行标记鱼类的回捕工作更为便捷。选择在拉萨河增殖放流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较高的可操作性。

对两种标记进行比较 回捕一年后汇总分析

此次增殖放流的鱼均为自治区农科院水产所养殖驯化的,大小在15-25cm之间,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但是很多人好奇,如何将增殖放流的鱼再回捕回来呢?如何与其他鱼区分?其实秘密就在鱼身上的两处标记。

记者在增殖放流现场看到,每一尾鱼身上都被打上了两个特殊的标记,分别为头部的荧光标记和背部的T型标记。“荧光标记和T型标记均是当今国内外普遍应用的鱼类标记方式,其中,荧光标记是将荧光颜料注射在鱼体透明或半透明的组织(如头部表皮、鳃盖表皮)下方,肉眼可见,且标记创口很小,一般规格5cm以上的鱼类均可采用荧光标记,但不能实现个体识别;T型标记为体外挂牌标记,通过挂牌上的编码,可以实现对放流鱼苗的个体识别,一般仅应用于15cm以上的大规格鱼类。此次放流活动同时选取了荧光标记和T型标记,主要就是为了比较它们在拉萨河增殖放流活动中的应用效果,以便更好地指导下一步工作。”朱挺兵说。

此外,增殖放流鱼的回捕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时间上的安排,回捕时间越长、回捕次数越密集,就越有可能获得可靠的数据,本次放流活动拟在放流后第一个月每周回捕一次,随后每月回捕一次,一年之后进行汇总分析。再者就是空间上的考虑,回捕工作应该在放流点上下游同时展开,根据此次放流鱼类的短距离洄游属性,拟在放流点上下游20公里范围内展开回捕工作。”刘海平介绍。

一周后进行首次回捕 预计可捕捉到数十尾

工作人员将在一周后对增殖放流的鱼进行回捕,那么,到时候要做哪些工作呢?“标记鱼类一般在放流一周后即可启动回捕程序,此时放流的标记鱼类已经对野外环境有了一定的适应性,并逐渐从放流点扩散开来,甚至可能进行了摄食活动。回捕工作主要包括标记鱼类的回收捕捞、种类和标记识别,以及个体大小测量和健康行为状况评估等。”朱挺兵说。

“考虑到此次放流的鱼类种类均属短距离洄游鱼类,规格在15-25cm之间,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同时,放流水域自然生境保持良好,为放流鱼类提供了很好的栖息场所。因此,预计此次放流可回捕的数量应该能达到数十尾。”刘海平说,“这是由于鱼类增殖放流后的回捕数量受到放流鱼类种类和规格、放流水域特征、人类干扰程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此次拉萨河标记放流活动是首次进行,尽管国内其他地区已开展过多次标记鱼类增殖放流活动,但西藏与内地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记者 李海霞)

  • 上一篇:西藏创业投融资平台正式启动
  • 下一篇:西藏网络安全人才奖奖励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