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区农牧厅紧紧围绕区党委、政府确定的农牧业发展目标,按照“建平台、攻专项、促转化、广普及”的工作要求,以满足农牧民群众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和服务农牧民群众的成效为检验标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我区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本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成果转化基地为抓手,以园区示范为平台,以加工销售为引领的高原特色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格局。
为进一步带动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我区推广良种227万亩,其中藏青2000、喜马拉雅22号、山冬7号、冬青18号粮食作物优良新品种推广达到177.41万亩;引进试种蔬菜品种120多个;推进牲畜改良,黄牛26万头、牦牛种公牛0.74万头、种公羊2.79万只,良种牲畜存栏420万头(只);发展紫花苜蓿、青贮玉米、黑麦草、绿麦草、燕麦草等优质饲草料生产,人工饲草保留面积149.28万亩,我区良种推广得到不断增强。2016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102.34万吨,其中青稞产量达到72.81万吨;蔬菜产量达到70.69万吨;肉奶产量达到64.8万吨;粮食作物平均单产由2010年的357公斤提高到2016年的373公斤。
“国家有关部委在自治区农科院设立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大麦青稞专家岗位和大宗蔬菜、马铃薯、牧草、绒山羊、肉牛牦牛、食用菌、燕麦荞麦、油菜等综合试验站,在农牧学院设立牦牛疾病防治试验站,在日喀则、昌都、山南市农科所设立农牧业综合试验站,开展农牧业科研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通过探索建立“科研院校+示范基地+农技推广体系+新型经营主体”的成果化模式,构建精准推广服务长效机制,有效促进了农牧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农牧厅副厅长布琼次仁介绍道,目前,我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到85%,主要农区旺季蔬菜自给率达到80%以上,良种牲畜覆盖率达到22.7%。
自2013年以来,在全区35个县开展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探索建立以“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县、乡、村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网络,推进农业科技入户,提高技术到位率,不断健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建设,努力将科技创新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进行有效衔接,加快推进我区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效能,全面提升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转化应用能力和推广服务能力。
“在基地建设上,我们坚持综合打造,示范引领,把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作为项目实施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各县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指导当地农牧业生产。”农牧厅副厅长布琼次仁说,按照以粮食生产基地为主导、特色产业基地为补充的原则,精选出一批基础设施过硬、技术力量较强、发展规模适度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并通过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日光温室高产栽培、人工种草、草原鼠虫毒草害治理、科学规模养殖等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应用,倡导重点扶持、重点建设、规范管理的模式,努力打造一支标准化示范基地队伍,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农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向品牌化发展转型。
2016年,推广高产创建示范活动,累计创建面积470万亩,项目区平均每亩增产10%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立粮油高产施肥指标体系,测土配方施肥累计面积达296万亩以上,亩均节约50元以上。开展粮草间轮作,每年复种作物约20万亩,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达到25个,农作物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