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拉萨9月16日讯(记者 王莉 实习生 赵艳豪)近日,记者从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获悉,《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实施9年来,工程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提升,生态屏障功能基本稳定,逐步向好。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是继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在青藏高原实施的又一项重点生态工程。工程总投资155.02亿元,其中重点保护项目102.7亿元。
为确保《规划》落地生根,自治区党委、政府专门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实施;下发《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实施意见》,明确把《规划》落实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各级相关部门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扎实苦干。
《规划》实施以来,共落实投资95.2亿元,三大类10项工程全面实施。实施退牧还草工程864.96万公顷,治理鼠虫毒草害面积800.8万公顷,开展了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13个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实施了玛旁雍错等15个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农村户用沼气23.6万座,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森林防火预警监测、通讯系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17.09万公顷,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地改良11.83万公顷,治理各类沙化土地35万公顷。建设山南、申扎生态监测站,自治区草地资源监测中心、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5个、各级水土保持监测分站54个。
《规划》实施以来,全区生物多样性总体呈增长态势,退化草地有所好转,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生态系统结构和质量明显改善。植被覆盖度在0-5%之间的面积为73万平方千米,占西藏国土面积的61%,植被覆盖度大于5%的为7万平方千米,占西藏国土面积的5.6%。生态工程贡献率达30%-40%。
《规划》实施以来,全区极重度沙化土地向重度或中度沙化转化,沙化面积有所减少,工程区风沙治理成效显著。截至2014年底,治理各类沙化土地15.16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0.71万公顷,土壤有机质、水分指标分别提高了88.5%、104.4%,工程区主要植物种类由29种增加至49种,植被总盖度由5%提高到20%以上,有效削弱了起沙风速,灾害性沙尘天气由2000年的85天下降至2014年的32天。
《规划》实施以来,工程区电能、太阳能、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比例由2008年的20.7%提高至2014年的65.6%,替代率为44.8%,每年可节约80万吨薪材、草料,减轻了对森林、灌丛、草地的破坏,增加了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潜力。
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实施以来,累计完成生态公益林1.98万顷。通过设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西藏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得到较好保护。藏羚羊由原来的6万只上升至2014年的20万只,野牦牛增至2万余头,黑颈鹤由原来的2000只增长至8000余只,西藏马鹿总数突破1000只,滇金丝猴的数量扩大至700多只。
总体而言,通过《规划》实施,西藏高原各类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生态质量稳定向好。水、气、土壤及生态环境质量均保持在良好状态。森林、草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西藏仍然是“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