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奋勇争先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三农”工作实践综述
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关心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特别是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贯彻落实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这个着眼点和着力点,牢牢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大力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改革,真抓实干,西藏“三农”工作呈现出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脱贫攻坚扎实推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农牧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为推动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
供给能力稳步提升
五年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涉农部门正确处理好发挥优势和补齐短板的关系,着力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牧区发展新动能。201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61亿元,比2011年增加52亿元、增长22.6%。全区粮食产量实现“七连增”,于2015年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2016年达到102.34万吨,比2012年增加7.45万吨,其中青稞产量达到72.81万吨,比2012年增加9.1万吨。肉奶产量达到64.8万吨,蔬菜产量70.7万吨,主要城镇旺季蔬菜自给率达到85%,均实现历史性突破。启动了牦牛、绵羊、绒山羊、藏香猪、藏鸡5个高原特色农产品畜禽基地建设,召开了全区藏猪产业发展专家座谈会和草业、奶业、牦牛、绵羊四大产业发展推进会,用大联合、大发展的思路科学布局、周密部署产业发展。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已超过200家,自治区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达到29家,农牧民合作社达到6076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31.59亿元,比2012年增加12.49亿元。积极开辟西藏特色产品“网上天路”,自2015年以来,电子商务工程淘宝特色中国西藏馆实现网上销售收入2.5亿元。这些成绩为全局工作赢得了主动、增强了应对风险的底气、增添了农牧业农牧区发展活力。
生产条件快速改善
五年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正确处理好重大项目和民生项目的关系,坚持用好用活中央赋予西藏的惠及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用好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我们确定的“十二五”3305亿元和“十三五”6576亿元的中央支持西藏发展的项目总盘子,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生产条件加速改善。一是投入不断加大。2013-2017年,全区财政支农累计投入1050亿元,较2008-2012年增长87.5%。2017年全区财政支农投入 260亿元以上,比2012年增长84.67%。我区财政支农支出占总支出的15.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同时,积极引进PPP模式,加快了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二是信贷持续增加。截至2017年8月末,涉农贷款余额1004.32亿元,较2012年末增长10.34倍,连续五年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三是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旁多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已全部建成,江北灌区、“一江两河”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继续实施,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澎波灌区等工程加快建设。据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区旱涝保收面积达到137.94万亩,占播种面积的36.37%,比2012年提高3个百分点;草场灌溉面积达到952.85万亩,比2012年增加91.3万亩。全区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达到162万亩,有效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四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6年底,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35万千瓦,比2012年增加136万千瓦。机械化耕、播、收总面积达到588万亩,农田三项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8%。有力促进了农牧业增产增效。
科技支撑不断增强
五年来,全区各级科技部门和科技人员扎根一线、顽强拼搏,正确处理好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关系,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农牧科技事业成果丰硕,支撑能力不断提高。一是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有力促进丰产增效。青稞基因组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选育出农作物新品种16个。特别是“藏青2000”新品种推广近330万亩,亩均增产26.5公斤;“冬青18号”可实现亩均增产30公斤,复种一季豆科饲草亩产1500公斤。五年来,农作物新品种供种和粮食增产等为群众增收超过5亿元。二是畜禽品种选育和高效养殖有力促进肉奶增产。“类乌齐牦牛”申报国家牦牛资源鉴定,“日土白绒山羊”“拉萨白鸡”畜禽新品系申报国家审定。牦牛一年一胎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持续成功转化特色畜禽良种繁育、高效育肥、健康养殖等15项关键技术,示范区农牧民实现增收15%以上。牦牛高效育肥技术在当雄县龙仁乡成功应用,带动增收8740多万元。三是牧草新品种选育与高效栽培拓展了草牧业发展新空间。筛选出适宜于藏西北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的野生牧草14种,为培育乡土优良牧草品种奠定了坚实基础。实施饲草高效种植技术示范,为草地畜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作出了卓有成效的科学探索。四是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出新品133个,为产业绿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五是科研机构和推广体系进一步健全。成立了西藏农口院士专家工作站。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准建设。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入选全国33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之一。全区685个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年底实现全覆盖。五年来,我区农牧业科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0项;获得专利27项;选育出了农牧业新品种38个;创新集成实用技术35项;建立成果转化示范基地37个,有力地推动了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致富。
脱贫攻坚扎实开展
五年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立足我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基本区情,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区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是健全组织机构。调整完善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设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是全国唯一设立指挥部的省区。层层签订责任状,压实脱贫责任,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二是突出顶层设计。出台了《自治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意见》,建立了“省负总责、地市直管、县抓落实、乡镇专干”的工作体制。形成了以《实施意见》为统领,以产业脱贫、教育脱贫、金融扶贫、转移就业、贫困人口脱贫考核办法等为配套的“1+N”政策体系,全区脱贫攻坚领域政策文件达41个。三是实施好“五个一批”。两年来统筹整合30多类涉农资金209.01亿元。正确处理城镇就业和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的关系,精准实施产业就业脱贫,大力发展青稞种植、牦牛育肥、文化旅游等产业,帮助12.8万人脱贫。正确处理扶贫搬迁向城镇聚集和向生产资料富裕、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地区聚集的关系,精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做到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都有产业配套,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精准实施生态补偿脱贫,面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低保户和低收入群体,落实62万个专兼职生态补偿岗位,年人均收入3000元。政策兜底脱贫按照“应保尽保、应扶尽扶”的要求,实现了扶贫与低保“两线合一”。将 9类15种疾病纳入救治病种范围,实行了“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性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正确处理好中央企业在藏资源开发和解决当地农牧民增加收入的关系,协商在藏中央企业对重大项目建设所在地贫困人口按10%的比例结对帮扶、确保帮扶家庭有1人在央企就业,目前已有22家在藏中央企业帮扶贫困人口2300多户、8700多人。四是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16年,西藏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减少贫困人口14.7万人,在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被中央确定为“综合评价好”的8个省区之一,受到中央的通报表彰。今年将实现13万贫困人口脱贫、25个县区摘帽、1705个贫困村退出、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以上。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五年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农牧区发展水平,增进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福祉,让广大农牧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一是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五年来,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跨越5000、6000、7000、8000、9000元大关。其中,2012年、2013年增速居全国第二,2015年、2016年增速居第一。收入构成中,转移收入增速最快,2013-2016年间,农牧民从强农惠农富农直接、间接财政补贴政策获得的收入人均分别达3125元、3629元、3818元、4486元。二是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9.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12年的53.6%下降到2016年的45.0%。2016年,全区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洗衣机、电冰箱、电动自行车、移动电话分别是61.3台,53.4台,9.6辆,205.8部,是2012年的2.2、1.6、28.1、1.1倍。房屋结构也由原来的土木结构逐步转变为石木、砖木和钢筋混泥土结构,2016年人均住房面积为33.9平方米。文教娱乐、医疗保健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三是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累计建设农村饮水供水点7067处,解决67.71万农村居民、10.49万学校师生和3.2万僧尼安全饮水问题。农村电网建设累计投入209亿元,超过了以往西藏农网建设投资总和,改善和提升近180万人安全可靠用电水平。全区下达农村公路计划建设项目3008个,项目建成后全区乡镇、建制村通达率可达到100%,通畅率可达到92.82%、55.22%。“八到农家”工程深入推进,完成4898个行政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农牧民喝上了安全卫生的水、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房、用上了方便可靠的电、走上了宽阔平坦的路、享受到了现代的通信服务。四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面启动农牧区两年学前双语教育工程,全面完成“两基”任务,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5年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在全国率先实施,“三包”政策年生均标准达3480元,营养餐计划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牧民子女。农牧区医疗制度政府补助标准从2012年的人均300元提高到2017年的人均475元,个人筹资率稳定在97%以上,持续保持全覆盖。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低保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311元。“双集中”在2015年实现有意愿五保老人100%集中供养和所有孤儿100%集中收养。基本形成区地县乡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农牧民群众充分共建共享改革发展稳定成果。五是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不断加快。坚持屯兵与安民并举、固边与兴边并重首要任务,坚持“山这边比山那边好、边境一线比腹心地好、搬入地比搬出地好”的三好要求,规划投资300亿元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积极协调广东、山东、河北、湖南等援藏省市支持我区边境小康村建设 农牧区生活条件和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牧民生活质量切实提高。
农村改革稳慎推进
五年来,按照中央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四梁八柱”框架的总体部署,全区各级各部门坚持“三个长期不变”政策不动摇,围绕处理好农民与土地这条主线,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试点示范、盘活要素资源,积极培育农牧业农牧区发展新动能,全区农村各个领域改革有序推进。一是“1+6”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扎实推进。坚持把先行先试作为推进试验区工作的基本方法,曲水国家级改革试验区和白朗、乃东、米林、卡若、班戈、改则自治区级改革试验区结合实际确定了试验主题、明确了试验任务。各试验区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形成了一批能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曲水规范土地流转,米林药州图谱发展、白朗家庭农场、班戈集中放牧模式探索经验已初具推广价值。二是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测、图解面积已完成任务的75%,预计年底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试点已完成地籍调查,进入发证和组建数据库阶段,2017年底完成全区地籍调查工作。农村宅基地地籍调查工作已全部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林地确权78997.3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于年内启动。三是下放审批权限。处理好简政放权和地方承接的关系,实行资金、任务、权利、责任“四到市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与项目资金审批权限下放相适应的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监管长效机制及政策措施,先后将农牧、水利、扶贫、农发10余项项目资金审批权限由自治区级调整至地市级。自治区交通厅将农村公路项目市(地)审批权限由2015年的1000万元以内提升至2017年的1亿元以内。四是创新运用货币政策。利用中央银行抵押补充贷款(PSL)加大对我区农网改造、农村公路、水利建设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强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累计评定信用县36个,信用乡(镇)540个,信用村4831个。不断提高农牧户“金、银、铜、钻石”四卡贷款证小额信用贷款额度。截至8月末,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152.24亿元,较2012年末增长1.62倍。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和林权抵押贷款试点。截至8月末,贷款余额1564万元。五是专项改革进展顺利。国有农场改革、国有林场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水利运行管理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河长制”全面落实。农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动能不断释放、活力不断增强。
对口支援持续发力
五年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深刻体会到对口支援是中央着眼西藏工作大局作出的战略决策, 坚持加强与各对口援藏省(市)、中央企业的衔接协调,进一步挖掘对口援藏内涵,统筹推进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科技援藏、产业援藏、就业援藏和扶贫援藏,一茬接着一茬干,加快推进经济援藏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增强了西藏农牧业自我发展能力。一是行动更加积极。国家水利部、农业部等农口部委相继召开援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加大支援力度,制定具体目标、明确相关任务,推动农口援藏工作向纵深发展。二是方向更加明确。“十三五”援藏规划已编制完成,规划坚持项目安排向基层倾斜、向农牧区倾斜、向民生领域倾斜,确保80%以上的对口援藏资金用于县及县以下基层、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三是投入力度更大。2013—2016年,援藏项目完成投资29.31亿元,其中农牧区基础设施领域投入24.57亿元,占资金总量的83.8%。四是突出脱贫攻坚。召开深化对口援藏扶贫工作会议,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对口援藏扶贫工作的意见,推进产业合作、深化结对帮扶。精准选择产业扶贫项目,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淡化宗教消极影响、融入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过好今生幸福生活。各援藏省市制定了脱贫攻坚帮扶措施,落实援藏扶贫项目279个、投资85.6亿元。组织“央企助力富民兴藏”活动,助推脱贫攻坚。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五年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保护生态和富民利民的关系,着力建设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一是启动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启动对青藏高原的水、生态、人类活动等环境问题的科学考察,分析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对于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牧业生产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二是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效果明显。2013-2017年累计落实资金135.87 亿元,全区牲畜存栏由2012年末的2056万头(只、匹)减少到2016年的1804万头(只、匹),于2013年基本实现了草畜平衡。监测结果表明,草原生物多样性、群落均匀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提高,草原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增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三是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累计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和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70.62亿元。2016年公布的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与2011年公布的全国第八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相比,全区森林面积净增285万亩,森林蓄积量净增长204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了0.16个百分点,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实现了“双增”。四是造林绿化步伐继续加快。重点实施“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西藏生态安全屏障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完成植树造林501.39万亩。启动那曲植树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努力开展高寒造林科技攻关。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17万亩。五是防沙治沙取得初步成效。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与第四次监测结果相比,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36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减少3.50万公顷,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减”。六是保护区建设更加规范。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处,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35%,其中国家级11处、自治区级12处、地(市)级24处。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分布比较合理的自然保护区格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保证了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七是开展高原原生鱼类基因图谱绘制和基因组重测序等一系列科研攻关。黑斑原鮡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繁育尖裸鲤、拉萨裂腹鱼、异齿裂腹鱼苗种200万尾。在拉萨河流域增殖放流西藏土著鱼类苗种120万尾。高原水域生态保护和特色渔业发展有了良好开端。同时,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开展了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项目,对垃圾和污水进行了治理,农牧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显著增强,社会各界生态文明观念明显增强,绿色发展深入人心,为建设美丽西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层党建全面加强
五年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强基固本、夯实基础,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关键,大力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引领型、战斗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多渠道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农牧民群众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出台农牧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等制度29项,完善村规民约、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员承诺践诺等基本制度,促进乡村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四议两公开”等制度落实,规范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机制,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推行目标化管理,组织生活进一步严肃规范。二是建强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在一村一支部的基础上,在全区4万多个“双联户”单元建立党小组,选派8000名乡村党员干部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在驻村工作队、虫草采集点、边境线放牧点中建立临时党组织6600多个,在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产业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集中建立党组织400多个,把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三是强化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宣传、“五个认同”“两学一做”“四讲四爱”等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农牧民党员和群众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三个离不开”思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农牧区家家户户悬挂领袖像,发自内心地拥戴信赖忠诚捍卫核心。深入开展“党员干部进村入户、结对认亲交朋友”活动,5.8万余名党员同28.6万余户贫困户结对认亲,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四是抓好村(居)组织班子建设。2014年换届后村“两委”班子党员达到96.9%。2017年村(居)组织换届注重从党员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先进“双联户”、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民族团结家庭、文明家庭的党员中推选村(居)干部,确保“两委”班子中的党员达到100%。每年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末位倒排一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进行集中整顿,转化升级率100%。五是抓实农牧民党员发展。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工作方针,坚持政治标准,严把发展党员关,截至2017年6月底,全区农牧民党员总数达到17万余名,占全区农牧民人口总数的7.5%。利用流动党校、农牧民夜校、“西藏党员教育”APP和“西藏先锋”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每年培训农牧民党员50余万人次。六是“强基惠民”干部驻村工作成效显著。自2011年10月以来,共安排6批次13万余名干部进驻全区5469个村(居),广大驻村干部舍小家、顾大家,奋战一线、扎根基层,深入开展“七项重点任务”,组织开展感党恩教育入户宣传162.1万余次,召开揭批十四世达赖集团专题会16.28万余场次,共帮助制定实施发展规划7.7万余项,找准发展路子11万多个,发展集体经济实体2.3万个。组织群众劳务输出194万余人次,帮助群众增加现金收入22.31亿元,驻村干部日益成为基层一线发展稳定的主心骨。七是建强基层组织阵地。2014年以来,重点对无活动场所、活动场所小于90平米的村进行新(改扩)建,整合资金30亿元,新(改扩)建村级组织标准化活动场所583个,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80%以上达到标准化。新建385个边境自然村活动场所。基层一线力量不断充实壮大,把各项工作落到了“神经末梢”,党在农牧区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
社会局势和谐稳定
五年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始终以落实各项维稳措施为抓手,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为目标,以解决突出治安问题为重点,以创新社会治理为支撑,以基层基础建设为保障,持续开展反分裂斗争,全面推进平安西藏建设。一是农村牧区综治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在所有行政村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专门工作组帮助村(居)“两委”建立健全事务决策和民主管理等各项制度,村级管理更加规范。二是全面排查影响农牧区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和各种隐患。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和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稳步推进农牧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加强维稳工作机制建设,“村村是堡垒、人人是哨兵”的维稳防控网络逐步构建。在依法保护信教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严厉打击、及时取缔农村牧区非法宗教活动。积极开展“军警民联防”活动,提高军警民管边、控边、预防案件事故发生的能力,有效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三是深入开展“先进双联户”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村(居)干部的组织带头作用和农牧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先后制定了《关于开展“先进双联户”创建评选活动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认真做好全区各级“先进双联户”表彰奖励资金和优惠政策兑现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847名先进“双联户”长分别享受了公务员考试和高考加分政策,各族群众建设平安西藏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四是扎实推进基层平安建设。深入开展以“十星级文明户”和“十星级平安家庭”为基础的系列安全文明创建活动,实现农牧民群众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平安建设,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移风易俗,推动乡风民俗新风尚建设。组织开展治安、道德、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六进农村牧区等活动,让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牧区阵地,丰富农牧民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