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驱车来到察隅县下察隅镇嘎腰村,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家家户户房顶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一张张幸福洋溢的笑脸,村里歌声笑声不断,好一派喜庆气氛!一位帅气的藏族小伙正在与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民一起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忙前忙后。
“他叫平措旺堆。2016年10月,他向组织递交申请,主动请缨到察隅县下察隅镇嘎腰村驻村,并担任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马兴鹏向记者介绍,在嘎腰村,平措旺堆还有一个名字——巴郭龙,这是村里的僜人乡亲给他起的。“巴郭”,在僜语里有幸福圆满、富裕小康的美好寓意。
“巴郭龙书记”“巴郭龙队长”,平措旺堆说他很喜欢村里人这样叫他,他更希望经过一批又一批驻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让嘎腰村的僜人群众真正过上“巴郭”一样的好日子。
“俯下身子、沉下心去,带着感情去驻村,单位就是你坚强的后盾。”下村之际单位领导嘱托他。
“咱们也是农村人,为老百姓做事就要实实在在的。”这是阿爸阿妈听闻他要当村里的第一书记后对他的叮嘱。
他也曾无数次地为自己打气,不管在村里遇到怎样的困难,都决不退缩。
驻村工作队队长俸青红告诉记者,嘎腰村是察隅县僜人聚居的一个行政村,全村75户人家中就有23户是贫困户,截至2016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约8200元,人均现金收入约7400元。
“两委”班子在村里的威信如何?能力如何?村民致富靠什么?困难是什么?期待是什么?作为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平措旺堆在进村第二天,就和队员们马不停蹄地展开调研、入户走访,与村民促膝谈心,与村“两委”座谈交流,把大家的所思所想所盼一一记在本子上,装进心里面。
村“两委”班子对如何抓工作找不到头绪;村里破烂崎岖的机耕道需要维修;四壁漏风漏雨的贫困户需要帮扶;一片空白的集体经济需要发展……入户调研下来,大家收集的困难和问题真不少,但没有一个能够绕得过、躲得开。“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向村民作出承诺:认真对待,加以解决。”平措旺堆如是说。
承诺不是脱口而出的豪情,更不是情不自禁的抒发,而是一种对誓言的信守、对责任的兑现。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为提高村“两委”班子的威信和素质能力,平措旺堆和队员们不断深化开展“三帮一带”、深入开展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对村干部的教育培养力度,积极帮助完善村“两委”班子工作制度、“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发展党员等各项制度,实现村“两委”班子办事有制度约束,有规矩可循,有阳光可见。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了打牢群众思想基础,平措旺堆和队员们通过组织专题讲座、举办文体活动和中国梦图片展、建立微信群和宣传栏等形式,扎实开展“算富账、感党恩、要稳定、求发展”和“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农牧民群众的感党恩意识。
提起平措旺堆为村里办的实事好事,村党支部书记美丽华、村委会主任阿荣和村民松下龙、巴康等竖起大拇指如数家珍,赞不绝口——
为了让嘎腰村尽快富起来,平措旺堆和队员们积极会同村“两委”班子,结合资源、交通条件、人口等因素,帮助群众劳务输出5人,增加现金收入1.5万元;扶持3户村民发展天麻种植,户均增收9500余元;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村集体收入3.6万余元,实现村集体经济“零”突破……
没有一个人掉队的小康,才是全面小康。村里的31户贫困户时刻牵动着平措旺堆的心,为了让村里的贫困户早日脱贫,平措旺堆和队员们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为嘎腰村贫困户党央解决近5万元建房资金,并组织全村党员利用农闲时间,义务投工投劳,为其修建了崭新的住房。此外,平措旺堆还和队员们帮助嘎腰、竹尼、宗古三个村庄,维修被泥石流和塌方毁坏的人畜饮水渠及电站水库,解决了三个村庄1000余名群众的饮水问题和嘎腰村75户群众的用电问题;积极争取下察隅镇政府的支持,解决1.5万元资金,用于修建斯姆娘机耕道;开展送科技、送技术、送卫生、送信息、送服务活动3次,投入资金2000余元。
……
驻村以来,平措旺堆苦过、累过,但从来没有抱怨过、流泪过。
驻村以来,平措旺堆犯难过、委屈过,唯独没有退缩过、后悔过。
艰辛的付出,收获了累累硕果。曾经破烂崎岖的机耕道得到了修整;四壁漏风的贫困户有了崭新的住房;一片空白的村集体经济实现“零突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71人中,已有8户23人顺利实现脱贫。驻村工作队队员和嘎腰村村民一起见证着村里的变化:村“两委”班子的威信树立起来了,村干部的作风更好了,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了;村里的人心更齐了,村庄更稳定了,社会更和谐了;村容村貌更加干净整洁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更高了,群众想致富盼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嘎腰村能有今天的发展,全靠党和国家多年来的好政策。”平措旺堆恳切地说,“如今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我们嘎腰村村民热切期盼盛会的到来,我们也更希望党和国家能继续加大对脱贫攻坚的投入力度,让更多像我们一样的少数民族地区得到更多的实惠和政策红利,让嘎腰村更加美丽,让僜人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早日实现全面小康!”(记者 麦正伟 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