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西藏新闻

昌都市卡若区脱贫摘帽:向着幸福生活出发

时间:2017-11-06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

“以前我住在山沟里,家里房屋陈旧,没有固定收入。通过精准扶贫,我们住上了新房子,我也通过培训找到了工作,有了固定收入,家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谢党和政府。”卡若区卡若镇卡若村脱贫户洛松郎直激动地描述着焕然一新的生活。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卡若区委、区政府对每一位老百姓的郑重承诺。而像洛松郎直一样得到扶贫开发政策实惠和帮扶的贫困户,在卡若区还有很多。

在脱贫攻坚战中,卡若区党员干部走进田间地头,与群众促膝长谈,找病根、谋出路。昌都市委常委、卡若区委书记王伟说:“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卡若区全体干部职工用过硬的作风和责任担当,探索了出‘卡若脱贫模式’。全区上下对脱贫攻坚战的重视程度之高、投入力度之大、信心决心之足、干部作风之实、扶贫效果之好、群众感恩意识之强是前所未有的。”

经过卡若区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上下同心、攻坚克难,截至2017年7月,实现了3168户12963人和157个贫困村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由15.3%降至0.08%,顺利通过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考核,脱贫攻坚取得了丰硕成果。

抓好党建领头羊

卡若区是昌都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昌都市脱贫攻坚十一个县(区)之一。2015年底,该区精准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3192户13030人,涉及15个乡(镇)157个贫困村。

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卡若区及时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始终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最大的政治和第一民生来抓牢抓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昌都市委关于脱贫攻坚的部署要求,举全区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抓实党建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招。卡若区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一个好支部”的要求,强抓基层党建,在扶贫工作中全面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王伟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敢于当好“领头羊”的党组织,才能带出强的村子,富的百姓。

为此,卡若区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排兵布阵”,把全区党员干部资源最大限度充实到脱贫攻坚一线,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激励党员干部在扶贫一线展身手。

开展乡(镇)党委书记述职和党风廉政述责述廉,对乡(镇)党委书记抓党建、抓扶贫、抓稳定、抓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议,探讨学习好经验、好做法;选优配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长;组织软弱涣散村党支部书记到先进村跟班学习;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作风过硬、帮扶群众到位、成绩突出、群众满意的干部,优先选拔使用等。

“要确保群众的需求期盼在哪里,扶贫准星就瞄准到哪里、党员干部就扎根服务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聚焦到哪里。”王伟说。

异地任职,为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优秀党员干部提供展现身手的舞台,是卡若区“党建带扶贫”工作的又一亮点。

如意乡如意村的香葱远近闻名,但是由于当地百姓掌握不了市场行情一直不敢扩大种植。

2016年5月,如意乡达若新村党支部书记洛桑异地交流至如意村任职,他常常去城里菜市场转悠,了解行情,为当地百姓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建档立卡户嘎宗曲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改种香葱,没想到第一年全家就顺利脱贫。

“以前种青稞,每亩产量300多斤,收入很低。现在改成种香葱,每亩有一万多元收入,真是翻了好几十倍呢。”嘎宗曲西乐呵呵地说。

脱贫致富快,全靠“车头”带。

按照“帮扶到户、责任到人”要求,卡若区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1家自治区单位帮扶61户,18家市直单位帮扶907户,14家企业帮扶307户,5家部队单位帮扶112户;市直单位干部716人帮扶795户,卡若区2644名干部帮扶2705户。实现了卡若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全覆盖。

打好易地搬迁仗

走进卡若区脱贫样板村——卡若镇卡若·北京新村,错落有致的房屋,宽敞整洁的街道映入眼帘,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6年,卡若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昌都市提出的“五个结合”“处理好十大关系”“六靠、五方便、两避让”“六个坚持”和“七新”工作要求,按照“好房子(宽敞明亮、群众满意不贪大的住房)、好习惯(去陋习,树新风)、好生活(掌握能实现持续稳定增收的技能)、好幸福(自觉感党恩)”的“四好”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

2016年以来,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32个,涉迁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824户7710人,实现804户3557人搬迁入住。

从闭塞偏远的山沟沟里搬进水电路讯、村卫生室等配套齐全的新居,搬迁群众个个喜笑颜开。

居住环境变了,陋习也要随之祛除。为了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卡若镇卡若村安置点对新居环境实施了人畜分离、垃圾分类处理、旱厕改水厕等措施,并实行环境卫生、绿化管理、村容秩序、公共设施“四包”责任制,破除陈规陋习,淡化宗教消极影响,引导农牧民群众养成文明生活的好习惯,进一步增强了搬迁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参与感和幸福感。

搬得出,更要能致富。卡若区在大力实施搬迁安置规划的同时,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建设做到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依托“一江两河”区位优势,着力推进后续产业发展和技能培训,让贫困户群众搬“新房”又“上岗”。

在卡若生态农业体验园里,建档立卡贫困户泽旺江措正在给蔬菜浇水。他高兴地告诉记者,能在自家门口就业是他万万想不到的事,每天100元的工资让他的生活不再捉襟见肘。建档立卡贫困户洛松郎直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我在村口的儿童乐园找了份工作,不但每月有4000多元的工资,去年底还找到了对象。我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如今,贫困群众的居住环境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搬迁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安全电,过上了幸福新生活。

卡若区一个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独具藏东特色、充满民族风情、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生态宜居、崭新靓丽的脱贫样板村、小康示范村正如雨后春笋般在卡若大地拔地而起。

念好产业发展经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牵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

2016年以来,卡若区依托特有的地理优势、丰富的资源禀赋、浓厚的文化底蕴,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把产业项目建设和发展创新作为群众长期、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

“养”出希望新路子,“转”出幸福新生活,“织”出脱贫新天地……“养、转、采、敲、织、绘、耍”是卡若区发展产业的“七字箴言”。

如意乡桑那村的红拉山鸡养殖孵化基地、日通乡正在建设中的服装厂、如意乡糌粑加工厂、沙贡乡石材厂、卡若镇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一个个新兴产业都为当地建档立卡户提供了致富的绿色通道。

如意乡桑那村村民加永江村高兴地说:“我是建档立卡户,如今村里建了养鸡场,我在里面打工一年可以收入两万多元。”

桑那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杨树彦告诉记者:“我们从内地聘请了技术专家帮助搞培训,手把手教群众养殖技术。目前,养鸡场每天鸡蛋销售达到500元左右,每年的纯利润在10万元左右,带动了周边三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4户332人就业。”

日通乡温达村村民登巴也参与到产业脱贫的行列中来,他建立起安康奶牛养殖合作社,带动了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我希望我们整个村都富裕起来。”他说。

妥坝乡巴托畜牧业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奶牛养殖、牦牛短期育肥,开发奶制品、提高牛肉商品率,开办扶贫商店等方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130人,2016年户均分红10000元。

……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是每个卡若人的共识。不少当地的企业也纷纷加入到脱贫攻坚战役中来,扛起社会责任。

卡若区约巴乡拉美村村民扎朗是产业脱贫的受益人之一,他高兴地说:“我们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才能富得稳定,只有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才能富得长久!”

2016年以来,卡若区共实施产业项目47个,总投资3.17亿元,辐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752户7062人。

力量在汇聚,目标在前行,一个个顺利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沐浴着党和国家的阳光,憧憬着新生活。

2015撸起袖子加油干,2016齐心协力把帽摘,2017团结一心奔小康。

目前,卡若区以“产业带动”为主,医疗、教育、生态、社会保障等为辅的致富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全体人民正在朝着幸福的小康生活迈进。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

谈及下一步的工作,王伟表示,卡若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严格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自治区党委、昌都市委扶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脱贫摘帽为起点,突出产业建设、补齐短板、提高内生动力三个重点,以更加昂扬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举措,实现贫困群众持续、长期、稳定脱贫,确保卡若区与全国全区全市各族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 上一篇:十九大代表拉措: 团结一心跟党走
  • 下一篇:林芝市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