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孜县女大学生、锡钦乡羊毛制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次央(左二)在自己创办的合作社里,手把手地指导贫困户琼拉纺线。本网记者 洛桑 摄
9年前,她高中毕业,因为家庭困难,不得不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把青春的梦想悄悄埋在心底;
6年前,她从函授大专毕业,又一次放弃报考公务员的大好机遇,期待通过就业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3年前,她义无反顾地辞掉待遇优厚的合同制工作,回到故乡,创办了村里第一个羊毛制品专业合作社;
2016年,她经营的合作社总收入达270多万元,利润70多万元,为员工发放工资172万多元,带领95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
她,就是被自治区妇联、日喀则市评为“最美格桑花”“妇女创业致富带头人”的拉孜县锡钦乡锡钦村28岁函授女大学生、锡钦乡羊毛制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次央。
位于中尼公路边的锡钦村,离拉孜县城11公里,人来车往、热闹非凡。次央的羊毛制品专业合作社就坐落在村庄北边。
一位年仅28岁的女大学生,如何在国家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感召下,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放弃报考公务员的大好机会,带领7名大学生披荆斩棘、艰苦创业?
一位刚出校门不久的农家女大学生,如何历经雨雪风霜,扎根故乡,如格桑花般尽情绽放,让青春在奋斗中熠熠闪光?
带着好奇和疑问,记者走进次央的羊毛制品专业合作社,聆听她筚路蓝缕的创业故事。
艰难的人生选择
清晨的阳光,穿过合作社钢架厂房的玻璃,照在崭新的氆氇编织机上,暖暖的、亮亮的。
厂房里,30多名工人,捻毛线的捻毛线、织氆氇的织氆氇、缝纫的缝纫,紧张地忙碌着。
展厅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氆氇、藏装、邦典、背包等,颜色鲜艳、琳琅满目,全是纯手工制作的。
屋里走出一位面带微笑的“阿佳”,不高的个子、微胖的身材,扎着一束马尾巴,笑起来甜甜的,她,就是次央。
和次央聊起来,刚开始她还很羞涩,轻言轻语;慢慢地,聊多了,话匣子也就打开了。记者的面前,渐渐呈现出一幅女大学生创业的青春画卷——
2008年,次央从日喀则市第二高级中学毕业并参加了高考。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来了。就在那一年,在市邮政局当驾驶员的父亲洛丹送货去烟草公司,丢了一车烟,需要赔付20多万元;母亲巴桑腿脚不方便,还患有白内障,需要人照顾;家里的农活也没人照料。怀揣青春梦想的次央,不得不忍痛放弃读大学的机会。
“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选择,我一直想上大学,考上了却不能去。那时我真的感觉这辈子完了。”说着说着,次央的眼泪流了下来。
但她没有被生活的重担压垮。2008年,在亲戚的帮助下,次央进入中石油日喀则分公司,负责财务工作,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每个季度还有9000多元的奖金,家庭负担稍有改善。
业余时间,次央没有放松学习。2008年,她考上了西藏大学函授大专行政管理专业。她孜孜不倦,发奋学习,从未落下一节课。2011年6月,她大学毕业。
毕业后,次央再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是像同学们那样选择报考公务员,还是继续在石油公司上班挣钱?次央犹豫了——
这一年,她和丈夫边巴顿珠结婚不久,并且有了小宝宝旦增旺扎,加上刚在日喀则买了一套房,家庭经济拮据;
这一年,母亲身体依然不好,需要有人照顾;
这一年,父亲辞去了邮局的工作,在驾校当教练,就是想多赚点钱……
思考再三,次央又一次放弃了报考公务员、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机会。她选择了临时就业,只想给家庭减轻一点负担,让家人过得好一点。她一边在石油公司上班,一边利用工作之余尝试做些小生意,把妈妈在家编织的氆氇、藏装、邦典带到日喀则去卖,开始了自己艰难的创业历程,也用行动作出了她人生中的第二次重要选择。
“我们班47名同学,绝大多数毕业后按照父母意愿,报考了公务员,只有次央一个人出来创业了。”次央的大学同学、岗巴县农行职工洛桑扎西在电话里对记者说。
这一年,一家人终于还清了父亲的最后一笔欠债。生活压力虽然减轻了,但次央心中却始终有一团火在燃烧,她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奋斗,让自己的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光彩。
“其实,我的创业梦想在上大学时就有了,因为家庭条件差,我很早就开始尝试做小生意了。”次央说。
刚开始在石油公司工作,因为上两天班休息两天,次央就利用业余时间回到村里,将妈妈编织的藏装、邦典等拿到日喀则市场上销售。
在锡钦村,织邦典是祖辈们传下的技艺。锡钦的邦典有宽纹、细纹两种,织法独特、编织精密,色彩艳丽、粗犷明快,为西藏广大城乡妇女所喜爱。
刚开始,次央背着整包的邦典和藏装,到日喀则走街串户叫卖,心里总感觉不好意思。2009年,第一次卖邦典和藏装,转了好几个地方,因为胆怯,半天没卖出一条,她都没信心了,想回去算了。正在这时,一个老爷爷走过来,拿起她的藏装和邦典左看右看,连声说“不错、不错”,最后买了一套藏装和一条邦典,一共2000余元。
那个晚上,次央兴奋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一次卖邦典,就赚了好几百元,她在心里更加坚定了自己要走的路。
创业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2012年藏历新年,别人都在忙着备年货过年,次央却利用过年的机会,背着藏装、氆氇,到拉萨的大街小巷,吆喝着卖。有一家居民,看到她的藏装很好,丈夫想买,但妻子却不同意,嫌她卖得太贵,又说不是手工制作,是骗人的,说的话很难听。
那一刻,眼泪在次央的眼里打转,她在心里骂自己太贱,当公务员多好,受人尊敬,又不用低三下四地求人,可自己非要出来创业,受人侮辱,活该!
一次次早出晚归,一次次走街串巷,一次次讨价还价,常常累得腰酸背痛,甚至连热饭也吃不上一口,但次央坚信,自己走的路没有错,她要坚持走下去。
难转的思想弯弯
每年10万元卖藏装、邦典的收入虽然可观,但却没有让次央停止前进的脚步。
2014年初,25岁的次央作出了她人生中的第三次选择,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选择:她决定辞去石油公司的工作,自己创业搞合作社。
一石激起千层浪,家里炸开了锅——
父亲既不反对也不赞成,母亲抹着眼泪,拉着次央的手说,石油公司效益这么好,加上奖金,一个月有五六千元钱的收入。放着这么好的工作不要,自己回村里搞什么合作社,是不是头脑发昏?
反对最激烈的当数在仁布县农行工作的丈夫。边巴顿珠说,那段时间,两口子几乎都在为辞职的事争吵。
“干嘛要辞职?15年后,你就可以跟正式工人一样,拿退休金了。”边巴顿珠不解地问。
“我就是想出来创业,想活出一个精彩的自己。”次央说。
“那你考虑过没有,孩子还小,才3岁,没人带,家里谁照顾?”边巴顿珠有点生气地问。
“我自己带!”次央说。
“你要是失败了,还有回头路走吗?”边巴顿珠不甘心地问。
“失败了也不后悔!”次央斩钉截铁地回答。
……
青春的旋律,不会因风雨而阻断;创业的步伐,不会因困难而停滞。家人的责怪、同学的疑惑、朋友的不解,虽然让次央多次犹豫、徘徊,甚至一度想放弃,但最终没能阻止她创办合作社的信心和决心。
就这样,在众人的疑惑与不解中,次央毅然决然地开始筹办羊毛制品专业合作社。办合作社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最大的问题是,村民们的思想观念保守。过去,大家织邦典只是家用,从没想过拿到市场上去卖。
“祖祖辈辈的传统,不是那么容易打破的。村里主要靠种青稞、油菜,邦典自产自用,小农经济思想严重,所以锡钦村一直贫穷落后。”锡钦乡党委书记彭启均对记者说。
思想观念的落后,带来的是村民们的忧虑和担心——
今年58岁的卓嘎,是次央的大姨妈,现在在次央的合作社里工作,除了织邦典,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一个月1500元底薪,加上一个月800元左右的奖金,一年收入2万多元。
“我们到合作社上班,合作社能发得起工资吗?这是当时大家心里最大的担心。”卓嘎回忆说。
51岁的丹吉,家中7口人,因为眼睛有白内障,加上要干农活、带孩子,当初,她没参加合作社,家中几乎没有什么收入,是村里的贫困户。2015年,在次央的劝说下,她加入了合作社,一年收入2万多元,孩子还可以带到合作社玩。
“当时我没参加合作社,是怕误了农活、家务活,现在看来,这些都不是问题了。”丹吉笑着说。
为了帮助次央创办羊毛制品专业合作社,在思想动员上,拉孜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县委、县政府出台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加强宣传力度和声势,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县人社局专门投入资金举办培训班,不仅传授羊毛加工技能,更重要的,是转变村民们的思想观念,让大家积极参加合作社,在家门口实现脱贫致富;
锡钦村村委会召开村民大会,动员村民打消顾虑,积极参加合作社,村委会还把村里一间闲置的电影放映室腾出来,以每个月200元的低价租给合作社做厂房;
……
为了动员村民们参加合作社,次央一家一户地去做工作,谁家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她都一一记在小本子上,并想方设法解决村民们的后顾之忧。
一次次苦口婆心的劝说,一次次不厌其烦的解释,使村民们的思想开始悄悄发生变化,创办合作社的时机终于成熟了。2014年3月28日,在庆祝百万农奴翻身解放的鞭炮声中,投资80万元的锡钦乡羊毛制品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了,卓嘎、尼玛吉拉、丹吉、米玛等10名村民加入了合作社,成为合作社最初的“元老”。
思想的转变,揭开锡钦村脱贫致富新的一页;创业的脚步,在锡钦村迈出坚实的一步。
面对加入合作社后人均2400元的月收入,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村民穷拉的一番话,道出了所有员工的共同心声——
“以前,我思想转不过弯,怕合作社的邦典、氆氇卖不掉,发不起工资;现在,大家都想加入合作社,我家一年就有2万多元收入,家里盖起了新房子,买了电动车,不仅脱了贫,日子也越过越好。”
飞翔的创业梦想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积极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无数莘莘学子在自治区“双创”政策的感召下,积极转变就业观念,灵活运用大好政策,在“双创”大潮中开启自己精彩的人生。
在次央的羊毛制品专业合作社里,就有这样7名大学生,他们是:曲珍旺姆、普边、尼玛普尺、洛桑旦归、平措罗杰、卓拉和胡斌斌。
2016年12月,这7名大学生与次央签订了用工合同,正式成为次央羊毛制品专业合作社的一份子,他们的创业梦想,在这里扬帆起航——
女大学生尼玛普尺,白朗县人,1988年出生,2015年毕业于四川科技职工大学,在合作社担任销售员;女大学生曲珍旺姆,日喀则市人,1988年出生,2015年毕业于四川科技职工大学,在合作社担任业务员。
2012年,次央就认识了刚刚高中毕业的曲珍旺姆和尼玛普尺,上大学时,次央与她们接触很多,经常在微信上聊天,给她们讲述自己在日喀则的创业故事,经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曲珍旺姆和尼玛普尺就想大学毕业后和次央一起创业。
“我们年龄差不多,又都是女孩子,能谈到一起,我们想跟着次央一起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曲珍旺姆和尼玛普尺说。
“那你们是怎么说服家人不考公务员的?”记者问。
“我们经过3个多月时间,慢慢做父母工作,告诉他们,不考公务员我们自己创业,照样收入很多,也会生活得很好。”曲珍旺姆和尼玛普尺说。
曲珍旺姆和尼玛普尺在合作社担任销售员和业务员,月工资4800元,还有提成,这份收入不比她们考上公务员的同学少。
但洛桑旦归就和她们不一样,他是个意志坚定的创业者,从在大学时,他就梦想创业,梦想在自己喜欢的电商领域大显身手,展现自己的青春才华。
家在山南浪卡子县农牧区的洛桑旦归,23岁,今年7月将从四川科技职工大学毕业,虽然还是一名在校生,但他的经历却比其他人丰富得多。
这个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当过木匠、画匠,做过民工,2010年9月通过成人高考,考上了广东江门幼儿师范学校,并从2013年开始,在浪卡子县多却乡绒布小学当了一名老师。3年后,对互联网充满好奇的他,又一次通过考试,考上了四川科技职工大学,专修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大学时,洛桑旦归就与同学一起,经常到校外开展创业活动,激发了他的创业思想;2016年,还在实习期间的他在拉萨众创科技,成为“藏创优购”的主要负责人,开始了自己的电商创业生涯;2016年9月,在众创科技,他认识了前来学习培训的次央,他们聊得很是投机。
“次央姐是我创业的榜样,我用2个月时间说服了父亲,我不想考公务员,我就想跟着次央姐干,我感到她是一个真心干事、敢于创业的人,有恒心、有胆量、有魄力。” 洛桑旦归说。
在合作社里,洛桑旦归负责电商平台建设,目前,他已经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今年5月1日,次央的电商业务就将开展起来,网上销售渠道也将全面打开。
女大学生卓拉,家在日喀则市甲措雄乡,今年24岁,2012年毕业于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计算机专业,在合作社里从事销售管理。大学毕业后,她考了2次公务员,但都没考上。
但卓拉没有心灰意冷,她积极转变思想,自己做微商,开始起步创业,在网上卖化妆品,卖“敏萨”牌民族手工艺品,一年收入5-6万元。
“我之所以到次央的合作社工作,就是想创业,次央对我们大学生说,在她这儿干满8年之后,她可以给我们提供创业资金,3年之后还。”卓拉告诉记者,她自己想单独创业,但没有资金,她想先在次央这儿干,积累一定资金后,就自己出去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要把像洛桑旦归、卓拉这样有抱负的青年大学生吸引到我的合作社里,为他们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人生机遇。”次央对记者说。
据了解,现在,在锡钦村,已有2名未就业的大学生与次央商量,准备到她的合作社工作;在合作社工作的大学生平措罗杰的女朋友次曲,也想随他一起,到合作社工作;合作社里,还有一名汉族大学生胡斌斌。
这是一群充满活力、奋发向上的年轻人,这是一群不甘平庸、敢于创业的年轻人,在合作社里,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让青春在奋斗中美起来、亮起来。
“通过政策驱动、典型带动、服务推动,我们县正积极打造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带动脱贫,努力让拉孜成为人才培育的沃土、经济发展的热土。”拉孜县县委书记陈钢说。
青春,在耕耘中收获;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走出锡钦村,走出次央的羊毛制品专业合作社,依然感受到那此起彼伏的机织声,感受到那你追我赶的火热劲,仿佛涌动的春潮扑面而来,那是青春的力量、那是创业的脚步……(记者 张晓明 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