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西藏新闻

墨脱戍边模范营卫生员周强:群众信赖的“玛米艾门吉”

时间:2018-06-05

周强(右二)在为驻地群众义诊。记者 潘璐 麦正伟 摄

在墨脱老百姓眼中,他是扎根边防、妙手回春的好大夫;在战友眼中,他是仁心仁术、无私奉献的好战友;在连队领导眼中,他是热爱钻研、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好同志;但他最本色的身份,是一名边防军人,更是守护数以千计驻地群众健康的“玛米艾门吉(兵医生)”。

他,就是墨脱戍边模范营的卫生员周强。自2007年到戍边模范营以来,周强扎根边防、默默奉献,在近12年的时光里,自学外科、解剖学等知识,并在休假时到当地医院重点进修清创与缝合等技术,累计救治病患3000余人次,其中急重患者20余人次,保障了驻地百姓的生命安全,为驻地军民关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奖励,并先后获得“优秀士官”“优秀士兵”等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

“找周医生看病我们放心”

12年前,周强来到墨脱参军入伍。入伍第一年,他便学习卫生员专业,下连队后,在连队没有医生、老卫生员不在位的情况下,他发挥自己专业所长,利用工作之余到驻地周边义务巡诊。

那时,墨脱还没有公路,背崩乡到格林村的路还是极窄且险要的山路,药品急缺,连队也没有医疗设备设施,仅有一个血压计;群众全部是门巴族,几乎听不懂汉语,更加不懂药品常识。

面对困难,周强迎难而上。落后的教育使这里的很多百姓连最基本的药品常识都不懂,周强就挨家挨户去义务巡诊,同时传播卫生常识。做好巡诊工作,首先要必须克服语言障碍,于是在巡诊中,周强就耐心地向驻地百姓学习门巴话,通过手势、肢体语言以及简单的门巴语,一次,两次,三次……周强不仅打通了和群众之间的语言障碍,更是与驻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老乡们说:“找周医生看病我们很放心。”

有一年,墨脱县有一种流行传染的眼科疾病,俗称“红眼病”,当时,背崩乡以及墨脱县卫生机构都不能给予有效治疗,有几个群众跑到连队找周医生看病,周强认真分析了患者的症状,并向老家的医生讨教经验,结合连队现有的药品,对症下药,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一传十、十传百,背崩乡乃至墨脱县里的患者都闻讯赶来看病,但由于当时连队药品有限,未能给全部患者提供治疗,面对饱受眼疾折磨的群众,周强不假思索地将药名以及服用方法详细告知大家,让大家自己去购买,短短数月内,墨脱县“红眼病”得到有效控制,周强也因此被背崩乡老百姓赞誉为“玛米艾门吉”。

此外,周强从一下连队就加入到“为民服务小分队”,在每季度和重大节假日都会深入驻地村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科技致富知识。墨脱刚兴起电视的时候,群众不会接卫星天线、调配电视节目,周强就发挥自身平时鼓捣电器设备的优势,经常和战友一起去村庄为百姓架设天线,调试节目;驻地附近两个村庄距离较远,交通不便,走山路来回要6个小时,在路上,他们渴了就喝溪水,累了就坐在路边歇会儿。等中央电视台调出来,党的声音传遍驻地村庄的时候,门巴百姓纷纷载歌载舞感谢“金珠玛米”,是他们让边关百姓的心与党中央紧紧连在了一起。

巡逻路上的“急先锋”

守墨脱苦不苦?雪域孤岛,枕戈边关,答案不言而喻,但是在墨脱的巡逻更苦。由于巡逻点全部分布在原始森林里的无人区,需徒步穿密林、涉险滩、过沼泽、攀绝壁、爬雪山,一路上不仅要抵御毒蛇、毒蜂、猛兽的袭扰,还要提防随时可能发生的塌方、滑坡、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一趟巡逻下来,每人都得脱层皮,许多官兵都会不同程度地受伤、患病。52年来,先后有29名墨脱军人牺牲,其中大部分是倒在巡逻途中,张洪万翻雪山遇雪崩牺牲、姚琳被巨浪卷走、焦沽银被毒蛇咬伤死亡、饶平为救战友被泥石流吞没、梁昆炜在巡逻途中被飞石砸中头部致死……

然而,周强却深知守护脚下国土的意义,每次巡逻他总是争着去。在墨脱工作12年,周强先后参加边防巡逻、执行边防任务70余次,几乎每次在巡逻队伍里都能看到周强那张熟悉的面孔。

多年的戍边生涯,使这个“老墨脱”多次帮助战友们死里逃生。2008年,在对某山口的巡逻途中,队伍要通过只有一根近4米长木头连接的河流,木头未被加工固定且表面青苔湿滑,仅容一只脚可移动,在周强通过时,一不小心右脚打滑,双脚瞬间跌入水里,出于本能,他反手一抓,抓到了一个强有力的臂膀,也是此次巡逻队的安全员董瑞,他将周强死死往怀里抱,确保不被湍急的水流冲走,其余同志发现情况后立即上前,协力将周强拉上来,上岸后,周强双手颤抖地抱住董瑞说:“班长,你救了我一命,谢谢你!”董瑞却黑着脸批评了周强:“你掉下去没事,但是你想过你的家人怎么办、我们怎么办、我们连队怎么办?”就因为班长连续的“三个怎么办”,使周强明白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只有安全地完成巡逻,才能称得上圆满。在之后的几十次巡逻中,他一直将安全牢记于心,每次巡逻总是走在最前面开路或者最后面收尾,确保战友们的安全。

2010年7月,在对某山口的武装巡逻途中,连队于第一天早上穿过了一条干涸的河床,通过之后,暴雨如注,将河床填满,到第二天傍晚时分,连队完成巡逻任务返回时,发现无法通行湍急的河流,一时间遇到了难题。关键时刻,周强主动站出来,由他在前方另辟道路,绕过河流。在经过一个多小时劈竹、砍树、开路之后,依靠过硬的军事素质以及多年巡逻的经验,通过现地判读地貌与地图结合,周强带领战友们安全绕过了河,顺利返回了营区。

2015年,又一次巡逻返回途中,连队时任排长韩钦,在下坡时脚底打滑,顺手抓住一根刺竹,由于发力过猛将竹子捏破,竹片将手掌划破,伤口较深。当时周强在队伍最前面,排长在最后面,当他听到对讲机呼喊需要救助时,周强立即停止队伍前进,而后迅速对排长进行伤口的清理、包扎,避免了伤口感染,在休息点,又对伤口进行了缝合,避免了失血过多,确保了人身安全。回到连队后,排长特别感谢周强,但周强又讲起了当时班长告诉他的“三个怎么办”的故事,排长听完后连连点头,再次意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

12年来,周强先后参加边防巡逻、执行边防任务70余次,对每一个山口、每一条巡逻道路及地形都了如指掌,他熟悉边防政策法规,在边防执勤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连队非常信赖的“活地图”、“边防通”。在每一次执勤前,他都要精心准备,给战友们从思想、沿途路况、地形及自然灾害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执勤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置方法进行耐心讲解,在缓解大家心理压力的同时,还教会他们规避危险的方法。每次巡逻,他都担任搜索组组长或保障组组长,披荆斩棘,探索道路,勇当开路先锋及安全后盾,不管道路多艰辛,时间多长,情况有多复杂,他都能带领战友们圆满完成任务。返回途中,他还会挤时间进行巡诊,发放药品并宣传医学常识、边防政策法规等。

建设军营的“多面手”

周强所在连队的指导员巴桑扎西说,周强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动手、肯钻研。据巴桑扎西介绍,12年里,周强担任过文书、通讯员、军械员、水电员、卫生员、情报员等等,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他都能始终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真正把连队当成自己的家来建设维护。

周强到连队第二天时,就遇上了饮水管故障,他主动向组织申请上山维修。顾不上蚊虫、蚂蟥叮咬,周强钻进密林检查水管线路,找出问题所在立刻进行维修。水管修好后,村庄、连队重新用上了水。那一刻,周强突然体会到水源在这里的重要性,他下定决心好好钻研自己的专业,决不让这种情况再发生。白天,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晚上没有电,他就点蜡烛,在闷热、蚊蚁成群的寝室看书。这段时间里,水管线路没有发生过故障,后面即使因自然灾害造成断水,周强也能迅速修复。他常说:“学有所用,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给战友和驻地群众带来便利,是我最大的愿望。”

连队之前一直没有执勤岗亭,哨兵站岗条件艰苦,风吹、日晒、雨淋。周强便利用休息时间,自己去老乡家借工具,并带领战友自制水泥砖,开始了搭建岗亭的工作,虽然外观上不尽如人意,但确实达到了遮风挡雨的效果;连队以前没有一个像样的大门,牲畜经常在营区活动,他就利用废旧的水管焊制了一个拒马挡在大门口;这些年,周强带领战友们一起修建了连队多处水泥路面,改善了连队的基础设施条件,并为连队建设积极建言献策;连队没有合适的“双语”医学常识教材,周强就利用现有资源以及托在内地休假的战友代买;没有医疗箱、柜、架,他就和战友上山砍树,自己制作相应的柜子、架子。“戍边守防,守护边民”是他刚当兵时就立下的誓言,也成为他入伍12年来身体力行的从军理念。

12年光阴如梭,墨脱恶劣的环境使周强腰椎、膝关节、踝关节均被损伤,留下了身体经常酸痛的后遗症。但周强不后悔,他自豪地说:“我所站立的地方便是祖国,我在这守护一分钟,祖国便安全一分钟,我在哪里,祖国便在哪里!”

  • 上一篇:西藏30364名考生报名高考 农牧民子女占近八成
  • 下一篇:西藏成立气象专家智囊团 提升气象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