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
本网讯(记者德吉央宗何宝霞)19日上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全面解读《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发表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图为主持人:西藏自治区党委外宣办(政府新闻办)副主任胡荣国
7月18日,《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对外发布,白皮书的发表,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制度安排,向国内外宣示了青藏高原在国家生态保障中的重要地位,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成绩。
图为发言人:西藏自治区环保厅副巡视员税燕萍
生态文明制度逐步健全
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41.22万平方公里
西藏自治区先后出台了《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办法》、《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西藏自治区林地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野生植物保护办法》、《西藏自治区重点陆生野生动物造成公民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补偿办法》、《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公益林管护办法(试行)》等十几部法规规章,生态法制建设逐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图为发言人:西藏社科院当代研究所副所长郑丽梅
目前西藏自治区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处,总面积达到41.2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35%,生态功能保护区22个(国家级1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3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9个,建立国际重要湿地2处、国家湿地公园22处,受保护湿地面积达430.8万公顷,占西藏自然湿地的65.98%,初步形成了一个类型比较齐全、分布比较合理的生态保护网络体系。
图为发言人:西藏自治区林业厅副厅长宗嘎
生态保育成效显著
藏羚羊恢复到20万只以上
西藏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区有野生植物9600多种,高等植物6600多种。有野生脊椎动物795种,种类居全国第三,大中型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居全国前列,已有125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藏羚羊、野牦牛、黑颈鹤等45种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通过不断加强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管措施等,西藏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明显。在西藏越冬的黑颈鹤约8000只,占全球黑颈鹤数量的80%左右;藏羚羊已由原来的5-7万只,恢复到目前的20万只以上;野牦牛也已达到1万只;国际上认为早已灭绝的西藏马鹿,1995年在西藏桑日县被重新发现,现已达300多只。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主要城镇环境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
西藏全面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投资5.95亿元实施102个城镇集中式和3300个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地市所在地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县城及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4.1%。实施了5467个行政村人居环境建设。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目前,拉萨市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验收,山南市、林芝市、日喀则市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已命名自治区级生态村1924个、生态乡镇173个、生态县10个。林芝市巴宜区评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有力地促进了宜居环境建设和绿色发展。
根据中科院和相关部门监测评估显示,西藏高原各类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生态质量稳定向好。水、气、声、土壤、辐射及生态环境质量均保持在良好状态。主要城镇环境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雅鲁藏布江、怒江、羊卓雍错等主要江河湖泊水质保持在I或Ⅱ类水域标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无黑臭水体。全区的森林、草场、湿地、冰川、雪山和野生动植物等都得到了有效保护,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原生状态。
白皮书意义重大
各族儿女士气受鼓舞共建美丽西藏
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功能地位举足轻重。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保护生态和富民利民的关系,切实保护好西藏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确保西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把生态工作作为发展稳定生态三件大事来抓,在稳步推进西藏的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到目前为止,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和法规日益完善,高原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渐健全。青藏高原自身生态环境、水系、气候、土壤等不仅影响到中国,对亚洲乃至全球均有着重要影响,保护好青藏高原具有世界意义。中国政府发表白皮书表示了中国政府致力于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努力的一种姿态。
白皮书的发表,极大地鼓舞了青藏高原各族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信心和决心,我们西藏各族人民要按照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总布局,努力建设美丽西藏,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