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帽嘎布”的第三任掌柜热特那·古玛·吐拉达哈(以下简称热特那)是个小个子,有着商人的精明和老到,以往他常说起尼泊尔人曾经在八廓街的辉煌:“这条东街,还有那边的南街,都是尼泊尔人的商铺。”可是现在,热特那摊着双手耸耸肩:“都没有了,中尼贸易上的往来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开始到尼泊尔从事进出口贸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西藏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有1300多年历史的八廓街见证了拉萨贸易的繁荣。
年轻的尼泊尔商人来八廓街做生意
130多年前,年轻的尼泊尔人玛尼·哈沙·觉尔提(以下简称玛尼)骑着马,带着一支十多人、二十多匹马的马帮,驮着服装、大米、面粉、饼干、火柴等商品,从印度出发,取道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麓的边境小城亚东进入西藏,长途跋涉了近一个月才到达拉萨。
玛尼是奉父亲巴苏然纳·堪萨嘎(以下简称巴苏然纳)之命来西藏的。巴苏然纳当时在印度做生意,结识了一些藏族朋友,他们告诉巴苏然纳,西藏物资匮乏,急需各种日用品,建议他到西藏做生意。其实,巴苏然纳的生意正处于起步阶段,他有着非常人能及的远见卓识,决定让儿子玛尼带着商品,前往拉萨一探究竟。
玛尼到达拉萨后,在八廓街北面租了一个店面售卖商品。他们的商品非常受欢迎,藏族人从早到晚排着队购买,仅仅三天时间,玛尼带来的所有产品就被抢购一空。“那时候八廓街上没有那么多的尼泊尔商店,我们店的商品基本上都会被抢购一空。”热特那说。
从此,玛尼就经常往返于拉萨与尼泊尔或拉萨与印度之间,他从尼泊尔、印度运来各种日用品和食品,把从拉萨收购的羊毛运到尼泊尔出售,获利颇丰。
生意火爆,玛尼自然也成为八廓街的名人。但是对于拉萨当地人来说,玛尼的名字太长,叫起来费劲,因为玛尼经常戴着一顶白帽子,藏族人就叫他“夏帽嘎布”——“白帽子”之意。久而久之,“夏帽嘎布”就成了他的店名。
转变模式:从日用品和食品店到工艺品店
玛尼最初创建“夏帽嘎布”的时候,主要经营的是日用品和食品。后来,在八廓街做生意的商人纷纷仿效,同类产品多了,商家的利润自然就降下来了,玛尼开始考虑改变商品的品种。
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时常会有客人询问一些店里没有的产品,比如僧人服装、唐卡、佛像、工艺品等。精明的玛尼从这些信息中嗅到了商机,进货时逐渐增加了一些新产品。“夏帽嘎布”从最初经营日用品、食品到经营银器、工艺品、唐卡,再到现在以经营铜佛像为主,这其中经历了很多曲折变化,更凝聚了几代人的经营智慧。
之后,玛尼的次子罗普到拉萨替父亲经营“夏帽嘎布”。此时的“夏帽嘎布”处在鼎盛时期,生意非常好,常常是上午还没开门,门口就聚集了很多消费者。从店内的老照片中,还可以看到八廓街曾经的旧模样:建筑物并没有那么多,小巷路面狭窄、凹凸不平。还有一些老照片,比如客人挤在店里购买商品的,显示出“夏帽嘎布”曾经的繁荣景象。
虽然玛尼具有冒险家的精神,开创了“夏帽嘎布”,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决定让两个儿子接管整个家族的生意。经过慎重考虑,他让大儿子任董事长,同时准备召回远在拉萨的次子罗普。罗普向父亲玛尼推举接管“夏帽嘎布”的合适人选——热特那·古玛·吐拉达哈(以下简称热特那),热特那是玛尼弟弟的儿子、罗普的堂弟,精明能干。
热特那:“老城变繁华了,但那个味道没变”
1982年,28岁的热特那从尼泊尔加德满都来拉萨继承祖业,接管“夏帽嘎布”,成为第三任掌柜。热特那回忆:“初到拉萨的时候,八廓街一带经常停水停电,基础设施也差。每家每户都备有汽灯,汽灯在装上煤油或石蜡油以后,还需要向底座的油壶里打气,以便产生一定的压力,使煤油能从油壶上方的灯嘴处喷出。很多拉萨人不会使用,还经常来店里找他帮忙。”虽然各方面的条件设施都差,但阻挡不了“夏帽嘎布”生意的火爆,因为店里的商品做工精细且都是精品,很受拉萨市民的喜爱。
2012年年底,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启动,老城区改造后,周边的古老藏式建筑得到了保护,商铺场地也得到了规划。“老城区改造工程不仅维护了老城的历史风貌,而且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也更好了。”热特那对此深有感触。
热特那对“夏帽嘎布”店内进行了三次改造。从前店内设有仓库,空间狭小,现在仓库拆掉了,扩大了空间,地板、楼顶、墙壁、柱子都添了木板装饰,配上铜像的颜色,整个空间显得温暖明亮。一楼是店面,二楼是住房,热特那一家就住在这里,有客厅、厨房、卧室,楼顶则是热特那的健身场所。无论从二楼客厅的窗户,还是身在楼顶,都能看到八廓街上的人群——30多年了,热特那实在太熟悉这种场景,这已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如今,“夏帽嘎布”已在八廓街矗立了130多年,它不仅是老拉萨人难以忘怀的记忆,还是很多游客逛八廓街的必去之地。直到现在,还经常会有老熟人进到店里,向热特那打招呼:“夏帽嘎布!夏帽嘎布!”“夏帽嘎布”是拉萨人对玛尼、罗普和热特那的共同称谓,更是一家百年老店的荣耀见证,也是拉萨这座古城的记忆。(文/记者 央金 整理 图片/记者 卢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