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木村群众从绿树成荫、溪流潺潺的村旁走过。 记者 温凯 摄
图为加木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记者 温凯 摄
盛夏时节,草长莺飞。
步入噶尔县狮泉河镇加木村,只见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淌,成片的树木随风低吟,盛开的鲜花姹紫嫣红,栋栋新居精致美观,让人很难相信这是在海拔4300米的一个普通小村里看到的美景。
近年来,加木村在党建工作统领下,以“党建强村、农牧富村、旅游兴村、生态立村、和谐稳村”为总体发展思路,以改善人居环境和加强基层阵地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噶尔县“小康建设第一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
高原之上有绿洲
从狮泉河镇出发,沿着国道317线驱车十余公里,远远就能看到一大片绿色的树林静卧在加木河谷中——这是阿里地区天然留存的最大一片红柳林,如今被噶尔县改造成了加木红柳湿地公园,成为狮泉河镇群众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
依托于这片上天赐予的难得的礼物,坐落在红柳湿地公园旁的加木村从2006年开始,就把改善人居环境列入村级日常工作的重点,党员带头引导群众大力开展植树活动。在村子周边先后种植红柳、班公柳500余亩,成为阿里最早开始大规模种树的行政村。去年,村里向县林业部门出售红柳苗木收入15万元,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2017年,噶尔县委、县政府提出消除全县“无树村、无树户”的工作要求,并在加木村投入资金500万元,种植青海杨、毛头柳、杏树、杨树等多个品种,将加木村的种树规模和绿化效果提升到了新的层次。截至目前,全村已经种植班公柳400株、杏树487株、杨树12400株,且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
为了保护好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加木村除了依托林业部门不定期的技术指导外,还发动全村群众对其进行精心管护和悉心照料,号召群众养护自己房前屋后的苗木花卉,同时指派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西绕加参和村委委员嘎桑次仁专门负责树木浇灌工作,给每人每年支付5000元工资。
“我们的工作主要是调节水阀,每过5天给全村树木浇灌一次,每次浇灌要整整2天。”嘎桑次仁笑着对记者说:“其实算下来,我们的工资只有100多元,还不如普通的务工人员,但这是为了全村的环境作贡献,工资低一点也没关系。”
树木种活了,环境卫生整治也不能落下。多年来,加木村“两委”班子长期组织群众以“双联户”为单位,对村驻地和周边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每周对加木河流域、红柳湿地公园、国道317线加木至朗久段进行分片清扫,每天安排一户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民广场等公共区域进行打扫,并给予180元补贴。
“加木村是离狮泉河镇最近的行政村,又在国道边上,我们村的形象代表着阿里的形象,把村子建设的更好更漂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嘎桑次仁说。
阵地建设聚民心
环境优美的加木村党建工作同样走在全县乃至全地区的前列。
今年,按照噶尔县打造“八个阵地”,抓好“十有配置”,保障“十大功能区”的阵地建设要求,以“环境优美化、管理制度化、服务便民化、三务公开化”为标准,加木村投入60余万元,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了升级改造,使各职能办公室的分工和职责更加明确,完善了会议室的设施设备,实行了各项规章制度的上墙,特别是新建了总面积400余平方米的暖廊,添加了桌椅、台球桌、乒乓球桌、健身器材,为村里开展活动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在活动场所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健身的村民益西久美,他现在已经养成了习惯,每天都要来健身一个小时。“只有身体练好了,才有力气挣更多的钱,早日奔小康。”益西久美乐呵呵地说道。
据加木村党支部书记白姆介绍,过去群众忙了一天下来,就各自在家里关起门来呆着,现在大家没事都喜欢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里看书、健身、运动,群众都说活动场所建好以后,村里更有家的感觉了,更有凝聚力了。
此外,今年加木村还投入资金,对便民服务大厅进行了完善改造,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每天还安排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成员值班,为群众排忧解难。
正在值班的噶尔县驻加木村工作队队长、县住建局副局长旦巴桑布从早上开始已经为群众办了三件事情,还没顾得上喝一口水。“过去群众经常反映办事找不到人,或者要等上半天,现在有了便民服务大厅和专人值班制度以后,群众办事更方便、心情更舒畅了,我们辛苦点也值了。”旦巴桑布说。
在日常的党建工作中,加木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党员的旗帜引领和党组织的红色堡垒作用,积极打造“藏西先锋·党建强村”党建品牌,借助“党员小书包”“西藏党员教育网”等平台,充分利用“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活动,每季度开展一次全体村民学习会,每周进行一次党员专题学习会,不断提高党员服务群众、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号召党员争当脱贫攻坚、经济建设、社会和谐、服务群众、守边固边的先锋。
“加木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党员充分发挥作用密不可分,无论是植树绿化、脱贫致富、精神文明等各项工作,永远是党员走在第一个。”白姆说。
党建引领奔小康
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木村党支部结合实际,提出了“充分发挥城郊区位优势,以示范基地为依托,发展特色农牧业、特色旅游,实现全村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推行“示范基地+特色旅游+劳务创收”的发展模式,积极为群众致富创造机会,搭建平台。
在村党支部和全村37名党员的带动引领下,加木村群众自觉学习生产生活技能、主动送子女上学、积极探索致富新路,逐渐破除了小农经济观、“等靠要”思想、畏难保守情绪和陈规陋习,树立了市场经济意识,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观念和抢抓机遇、敢闯敢试的进取意识,更加坚定了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科技、双手和技能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笃定前行。
2012年,加木村党支部组织群众通过自筹和贷款总计60万元,成立了扶贫综合合作社。5年来,先后在狮泉河镇和村里开办商店,盖起了门面房;建起了奶牛养殖和饲草种植示范基地,发动群众种植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4000亩,有效解决了奶牛养殖饲草原料问题,年均奶制品销售收入达到5万元;发展“菜篮子”产业,新建占地500亩的温室蔬菜大棚160个,试种枸杞100亩,年产蔬菜300吨;开发红柳滩休闲度假村,打造牧家乐品牌,动员群众退牧还草4000余亩,建设红柳生态保护区15平方公里,仅门票一项每年为全村带来12万元的集体经济收益。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0900元。
此外,村里还组建了民间艺术团,成立了劳务创收队,组织村里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创收或承包小型基建项目,每年介绍安排工作超过30人,特别是利用近郊优势和人力优势,鼓励群众参与狮泉河镇各个工程建设,将加木村打造成狮泉河镇工程领域重要人员、车辆输出地。
在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的引领下,全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想方设法帮助7户11名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脱贫。在工程建设中,村里安排贫困户子女或亲属前去务工,收入归贫困户所有。
76岁的独居老人平措南加靠着孙子强巴格桑务工挣来的3000元,以及其他政策性收入,与其他贫困户去年一道顺利脱贫,如今住在两层楼高的独栋小院里,安享晚年。
“我的父亲在旧社会是被活活饿死的,而我却能过上现在这么好的新生活,真是太幸运了。感谢党、感谢政府,我还要再多活十年,多过一下现在的好日子!”平措南加深有感触地说道。
2018年7月19日,是值得加木村全体村民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村里通过了国家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成功实现了整村脱贫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