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洛扎县次麦藏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一瞥。 记者 巴桑旺姆 摄
雅砻河畔,搬迁点建设忙;产业园内,人头攒动,产销两旺……时下,雅砻大地上最忙碌的是脱贫攻坚工作人员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身影,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山南市每一个角落,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成为脱贫“主力军”
扶贫重在扶产业,产业“造血”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
2017年,西藏首个贫困村光伏农场在琼结县拉玉乡白那村和堆巴村建成。光伏农场采用“光伏+农业+就业”叠加产业扶贫模式。光伏农场建成后,帮助5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就业。“在光伏农场工作真好,在家门口每月就能增加4000元现金收入,此外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也能照顾到。”堆巴村群众仁增旺姆高兴地说。
同样高兴的还有扎囊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们。近年来组建的农牧民务工联队,让年富力强的青年人有了用武之地。自从参加了农牧民务工联队后,吉汝乡格布村的桑珠曲旦就斗志昂扬、激情满满。他说:“外出务工不仅增加了现金收入,还学到了果树栽培技术,为今后进一步改善生活打下了基础。”
近年来,扎囊县根据江北新区企业存在用工荒的问题,组建了农牧民务工联队,同时采取异地就业、飞地经济等模式,帮助贫困群众增收。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县共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220人外出务工,每人每天劳务工资150元—160元,累计增收61.6万元,人均实现增收4000元以上。
产业要发展,科技来支撑。隆子县通过科技示范推广、强化农业技术服务、建设加工基地等措施,发展“能人+基地”农村创新与特色产业互促互进模式,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致富。
转变观念拓宽增收路
拒绝“等靠要”,脱贫当自强。山南市措美县乃西乡乃西村村民旺久下身瘫痪,行动靠拐杖,起初生活只能靠低保维持。身残志坚的他靠银行贷款实现了创业,一举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富”。桑日县桑日镇颇章村奴林组的边巴,以前因为没有技术,只能就近打一些零工,经济收入微薄,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后来,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劳动技能培训后,边巴成了一名技术工人,外出务工经济收入大幅增加,成了村里的富裕户。不仅如此,边巴还带领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拉萨市柳梧新区务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曲松县下落村的益西曲珍,3年前因丈夫和父亲双双病倒,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她的肩上。想到女儿上学需要学费,益西曲珍六神无主,失去了希望。
当地政府得知益西曲珍家的情况后,把她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让她享受到了党的惠民政策。“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们一家享受到了低保,病重的丈夫和父亲享受到大病统筹,上学的女儿被减免了学费。”益西曲珍感激地说。
不仅如此,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益西曲珍一家搞起了特色种植。“过去种12.8亩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现在不同了,靠特色种植家里一年能多增加经济收入两三万元。”望着地里长势喜人的豌豆,益西曲珍高兴得像个孩子,她告诉记者,“种子和肥料都是国家免费提供的,此外还进行技术指导。”
脱贫攻坚找到新路子
产业发展,模式要创新。洛扎县创新实施“党建+电商+合作社+农户”扶贫开发模式,通过电商代销有效解决了县内特色产品和手工艺品滞销的问题。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县已有21家合作社产品“搭”上“电商班车”,实现销售额50万元。“通过电商销售平台,我们的藏鸡蛋从本地滞销产品变成了网络热销产品。”该县次麦社区藏鸡养殖合作社股东德吉高兴地对记者说。
此外,洛扎县还不断完善和健全了产业扶持到户到人的扶贫模式。截至目前,该县21家合作社解决了2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问题,月人均增收800元;通过入股分红、订单返利等措施,带动7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平均月人均增收150元,切实提高了贫困群众自身“造血”能力,形成了脱贫攻坚强大合力。截至2017年底,全县979户292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1463.54元,全面实现“三不愁、三保障、三有”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