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前不久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在做强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帮助农民致富方面,我区各地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今年又有哪些计划和打算?新疆经济报特推出关注“三农”系列专题报道,今天推出最后一个专题。
好政策让家年年变样
□亚心网记者张艳芳通讯员艾买尔江·艾山
1月14日一大早,在拜城县铁热克镇铁热克村,羊圈里小羊羔“咩咩”的叫声叫醒了村民哈力克·沙力克和妻子阿依吐尔逊·亚森。
哈力克和妻子端着饲草料走进羊圈,给小羊羔喂食,给吃不饱的小羊羔喂牛奶。
每一天,夫妻俩都会精心照顾自家的羊群,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般。
勤劳的哈力克夫妇养了几百只羊,是村里的养殖大户。这些年,依靠党的好政策,家里一年一个样。
“去年,我们靠育肥羊挣了4.5万元,种地收入6000多元,再加上草场补贴近6万元,一年下来收入超过10万元呢。”哈力克高兴地说,这要放在以前,他想都不敢想。
“我跟哈力克是1995年结婚的。之前,他一直在拜城县水泥厂打工,1996年水泥厂效益不好,他下岗了。回家后,母亲给我们分了6亩地,但是靠6亩地我们连正常的生活都无法维持。”说起以前的日子,阿依吐尔逊皱起了眉头。
为了生活,夫妻俩开始给村里的养殖大户打工。
2004年9月,夫妻俩承包了村民小组的300只山羊。原本以为,这样既能照顾女儿,也能增加收入。可没想到,原本承诺借给他们的资金无法到位,饲草料成了大问题。
“每年的五六月份是转场时间,由于没有饲草料,2005年,我们3月份就开始往山里走,天气太冷了,这一路,冻死了100多只山羊,欠了好几万元。”哈力克说。
夫妻俩省吃俭用,辛苦劳作,坚持每年还债。
2012年,大女儿古丽齐曼考上了内高班,全家人像过年一样高兴。
随后的几年,喜事一桩接着一桩。2013年,哈力克还清了所有债务,让生活有了盼头。
2015年,依靠政府补助,哈力克盖起安居富民房,一家人搬进漂亮新居,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2016年,古丽齐曼考上南京农业大学。
2017年,哈力克的小女儿考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上初中二年级的儿子成绩也名列前茅。
“镇政府知道我和妹妹都在上大学,给我们补助了8700元,还在暑假时让我在镇上实习,一个月2000元工资。回学校后,我还拿到了1000元奖学金。这么多人关心我们,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毕业后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古丽齐曼说。
“好政策让我们的日子慢慢好起来了。今年,我家的羊将达到500多只,现在的羊圈有点小,要再扩大面积,今年我还打算买辆新车。”哈力克说,“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要我们好好努力,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的!”
种植苗木闯出致富路
□亚心网记者
在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头工林场村,提起村民马志刚靠种植苗木创业致富的事,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
马志刚,这位30多岁的青年农民,靠父亲引领以及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成为远近闻名的苗木种植大户。
“繁育苗木成本投入少、风险低、资金回笼快,是一条不错的致富门路。”1月12日,身为呼图壁县大自然苗木繁育中心总经理的马志刚说,他希望和村民一道,把村里的花卉苗木种好,远销各地,让绿色铺遍荒漠戈壁。
从1977年起,马志刚的父亲马平就在村里打破传统耕种习惯,试种苗木发家致富。
在马志刚的记忆里,父亲带领一家人从贫困农民成为苗木大户,经历的艰辛一言难尽。
当时,地处偏僻的头工林场村基础设施落后,马平不种粮食种苗木,引起很多人的非议,村民都说他乱弹琴,有苦头等着他。
马平不管这些议论,时常通过电视、广播等渠道,搜寻内地发展苗木发家致富的信息。
那时,因村里没有技术人员指导,马平只能自学苗木种植。为了研究不同品种苗木的种植方法,马平白天到苗圃里除草、修枝,晚上则挑灯研读苗木种植方面的书籍。凭着勤奋好学,马平家的苗木长势一年比一年好。
后来,一家人大着胆子承包了村民的土地,把苗木种植规模扩大到现在的600多亩地,苗木销到南北疆各地,年收入达八九十万元。
呼图壁县素有“乌昌氧吧”的美誉,近年来,按照“育龙头、拓市场、建园区、创品牌”的发展思路,呼图壁县苗木花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已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格局。从2008年起,呼图壁县苗木花卉种植面积以每年近两万亩的速度递增。
作为呼图壁县苗木产业主产区,二十里店镇土壤肥沃、阳光充足,非常适合发展苗木经济。
1999年,马志刚子承父业,从父亲那里接过苗木事业担子,决心花大力气发展苗木产业。
马志刚是个有心人,经常向林业部门专业人员咨询、请教,在网上查阅相关信息,并时时参与林地的除草、上肥、剪枝,把学到的知识用于苗木生产中。为了打开苗木的市场销路,他还到全疆各地做宣传、跑销售。
渐渐地,苗木畅销让马志刚尝到了甜头,家里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他不仅在县城买了两套房子,还买了两辆汽车。
与此同时,马志刚还通过发展苗木产业,每年带动二三十名农民通过就业实现增收。
看到马志刚致富了,当地不少农民也纷纷“转行”,开始种植花卉苗木。
手里有钱生活更滋润
□亚心网 记者任华通讯员沈冲
“热孜万古丽,你现在的生意越来越好,现在是小老板,以后就会变成大老板了!”
“嫂子,你做服装生意,我做美发生意,咱们一起努力,肯定都能当上大老板!”
“哈哈哈,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1月12日,在伊宁县多浪农场农四队“月亮湾”美发店,不时传出阵阵笑声。这间美发店,寄托着热孜万古丽·依斯布森和古丽波斯坦·阿西尔江两位女子的创业梦——她们要通过勤劳双手,过上富裕生活。
开办了美发店,盖起安居富民房,孩子上学了……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家里的喜事一件接着一件,热孜万古丽觉得自己离幸福越来越近。
无地无房,靠丈夫打零工挣钱养活一家四口,是热孜万古丽曾经的生活状态,“贫困户”是一家人难以甩掉的帽子。
为了改变生活,热孜万古丽曾到乌鲁木齐市学习美容美发技能,但因没有钱,开美发店成了她的一个梦。
“这些年,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只要勤快肯干,都是有机会富裕起来的。”——这是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开展以来,驻村工作队经常给大家灌输的一个理念。
去年年初,伊宁县环保局驻多浪农场农四队工作队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热孜万古丽的情况后,决定帮她开一间美发店。工作队出资1000元,帮扶干部出资500元,此外,工作队还多方帮她筹集开店物资,帮她租房,租车带她去伊宁市置办经营美发店的用品……
去年古尔邦节,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热孜万古丽的“月亮湾”美发店开业了,一时间顾客络绎不绝。
“我没想到美发店的生意会这么好,刚一开业,每天的营业额都在200元左右,有了稳定的收入,我的心里越来越踏实了。”热孜万古丽说。
让热孜万古丽高兴的是,丈夫吐逊别克·堆力汗身上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在县里举办的农民大培训中掌握了装修技能,外出打工,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
“你们家怎么这么快就富起来了,难道是坐了火箭了?”热孜万古丽家的变化,让嫂子古丽波斯坦看着非常眼热。
为此,热孜万古丽把美发店辟出一块地方,让嫂子经营化妆品和服装,两人手牵手一起致富。
手里有了钱,生活就越来越滋润。去年10月,在多浪农场党委的扶持下,热孜万古丽盖起了自家的安居富民房。
“现在,我们要好好干,多挣一些钱,等开春时把房子好好装修一下。除了新房,我今年还想买一辆小汽车,方便接送孩子上学。”热孜万古丽满脸幸福地说。
养鸡“啄”开致富大门
□亚心网记者于熙
在和田县巴格其镇艾斯里坎特村,村民吐孙托合提·阿吾东是大名鼎鼎的“养鸡状元”,靠肉鸡养殖“啄”开致富大门。
“没有勤劳苦,哪来丰收乐?”1月11日,看着鸡舍里2000多只活蹦乱跳的肉鸡,吐孙托合提深有感触地说。
村里人多地少,家里有五口人,吐孙托合提一直在找寻各种致富途径。种核桃、打零工、拾棉花……历经生活种种艰辛之后,他脱贫的想法逐渐清晰明朗,那就是必须要闯出一条稳定的脱贫路。
前几年,吐孙托合提看到附近村庄村民养殖肉鸡挣钱了,他也决定试一试。
说干就干。为了节约开支,他和妻子亲自动手,在自家院子里扎围栏、搭鸡舍,一个小型鸡场很快就建成了。
创业,总是一波三折。由于缺乏科学养鸡知识,只凭传统饲养方法喂养,吐孙托合提在饲养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难题:比如一味地喂料喂水,许多鸡苗不是吃多了,就是吃少了;因为不懂防疫知识,鸡苗伤残和死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看着鸡娃娃蔫头蔫脑,我真着急啊。”吐孙托合提说,前两年,每次碰到鸡苗损失严重时,他和妻子几乎天天失眠。
吐孙托合提把鸡苗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来养,整夜泡在鸡舍里,逐渐摸索出一些养鸡经验,他特别讲究给鸡喂食纯天然饲料,这样养出来的鸡肉质细腻、味道鲜美。他的鸡在巴扎上销量看涨,这让他初次尝到了创业的甜头。
因养殖业市场行情多变,疫病多,风险性大,虽然鸡卖得好,吐孙托合提却一直不敢扩大养殖规模,最多时养殖的肉鸡数量也不敢超过1000只。
去年,在和田县民宗委、和田县统战部驻艾斯里坎特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扩大了养殖规模,肉鸡数量发展到3000只左右。
吐孙托合提不仅有一双会致富的手,还有一颗好学上进的心。工作队帮他请来镇里畜牧兽医站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他渐渐变成了“鸡大夫”。
在党的好政策下,吐孙托合提一家人靠养鸡走上致富路。去年,他家养鸡的毛收入达到10余万元,家里盖起了崭新的安居富民房,房子里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电一应俱全。
吐孙托合提致富后不忘乡亲。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全村已有5户人家加入肉鸡养殖事业中。
“现在我的回头客越来越多,我相信,养鸡致富不是梦。”吐孙托合提表示,今后,他还会适时扩大养鸡场的规模,打响自己的肉鸡品牌,带动更多的乡亲一起养殖致富。
短评: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亚心网记者张治立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新疆是农牧业大区,农业、农村、农民始终是新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是新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自治区党委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到充分发挥工业化的反哺支持作用,从发挥城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到信息化的提升改造作用,新疆正努力走一条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美丽家园的道路。
为推进农民增收,我区各地把脱贫攻坚当作一场战役,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决胜方略,以凝聚各方合力为决胜之要,以落实责任为决胜之基,千方百计打赢这场攻坚战,带领贫困农民搭上小康和富裕的快车,与全国人民一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尤其是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以及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开展以来,我区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落实“八项任务”,主动与困难群众“结亲”,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帮助广大贫困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农民富不富,路径很多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在拓宽农民收入新渠道、提高非农产业收入、建成农民增收新平台、构建多元增收新格局等方面,我区一直在通过多种举措持之以恒地帮助农民致富。
只要心系“三农”,上下齐心,共同努力,补齐短板,让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收入增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