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守护帕米尔
——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69年坚守边境线
亚心网讯(记者 张晨暄)1月14日,如同往常一样,39岁的拉齐尼·巴依卡背上包,装上馕和水,牵起牦牛,和边防官兵开始他的巡逻任务。
今年,是拉齐尼·巴依卡做义务护边员的第10个年头。
“一头老牦牛,三代护边人。”在浩瀚的帕米尔高原上,69年的时间里,从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到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人护边的足迹遍布这里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
不久前,在“德耀天山”自治区第五届道德模范授奖仪式上,拉齐尼·巴依卡获得了诚实守信的荣誉。每天,行走在边防线上,他内心平静而坚定:“我将沿着爷爷和父亲的足迹,继续把这条路走下去。”
不穿军装的爷爷成为帕米尔高原第一代护边员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帕米尔高原的东南部,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边境线长888.5公里。拉齐尼·巴依卡一家居住在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祖祖辈辈都在红其拉甫边防连附近的山沟里放牧。
帕米尔高原常年风力在七八级以上,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终年积雪、道路险阻,往返一次需要3个月时间,还时常发生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如果不依靠经验丰富的向导和牦牛带路,巡逻队将寸步难行。
常年生活在这里的牧民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自告奋勇,主动承担起巡逻队的义务向导,而他就是拉齐尼·巴依卡的爷爷。每次巡逻他总是从容面对,骑着牦牛走在最前面,为边防官兵们探路,及时发现危险。
如今,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虽然早已离世,但家里仍然摆放着当年他与边防官兵守边的照片。拉齐尼·巴依卡用手机翻拍了下来,常常拿出来看看作为激励,在他心里,爷爷一直都在。
几经生死的父亲在祖国界碑前站好每一班岗
在拉齐尼·巴依卡的记忆中,很小的时候,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就经常不在家,每次回来问父亲,回答都是四个字“去巡逻了”。
“当时,我还以为我家有一块私人的地方,父亲要去巡逻,后来才知道,他是为祖国边防去巡逻。”拉齐尼·巴依卡回忆。
近40年的边防员生涯中,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99年,巡逻队遇到罕见的暴风雪,寒风裹着大雪扑面而来,淹没了巡逻队前进的道路,分不清楚哪里是路、哪里是河、哪里是悬崖。凭借着经验,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和战士们一起,将四散奔逃的牦牛收拢到背风处藏好,可他的腿却在零下30摄氏度的寒风中冻伤,僵硬得像一根木头。战士们都劝他回去休息,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却说:“腿疼了就给我打止痛针,我要坚持到巡逻任务完成。”15天后,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拖着几乎残疾的腿和队伍一起回到连队,军医用刀子割开拳头大的脓包,最终保住了他的腿。
“虽然不穿军装,但我们都是祖国最忠诚的卫士,虽然我们没有手拿钢枪放哨,但我们会用实际行动忠于党和政府,守护祖国疆土。”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做义务边防员时只有21岁,但他明白守边的意义和责任所在。
矢志不渝的儿子成为边境上的“钢铁长城”
“守边护边是国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多年来,父亲的这番教诲深深地印在拉齐尼·巴依卡心里。2008年,29岁的拉齐尼·巴依卡开始与父亲一起巡边,当时父亲得了心脏病,已经无法适应高原气候继续护边。一年后,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拉齐尼·巴依卡正式成为家中的第三代护边员。
“走路不忘观察,放牧不忘巡逻。”拉齐尼·巴依克十几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熟悉位置。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他就能单独做向导,为边防官兵们探路。
每年3月,拉齐尼·巴依卡和妻子将牦牛和羊带上山,在自家的25亩草场上放养,拉齐尼·巴依卡巡边,妻子放牧,两个上学的孩子交给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照管。
“如果身体允许,我要干上40年,等到干不动了,就把这项工作交给我的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对于巡边这份使命,拉齐尼·巴依卡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