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韩沁言
“以兵团日报社为主体的‘访惠聚’驻红光村工作队,让红光村发生了大变化。”2月22日,麦盖提县库尔玛乡党委书记何军告诉记者,让他更激动的是,如今的红光村“两委”,有序、有效、有活力。
短短几年,一批又一批兵团驻红光村“访惠聚”工作队队员,用真情实干赢得真心,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他们在给村干部教经验、教方法、教思路的“传帮带”中,为村里打造出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作风扎实,树兵团工作队形象
“驻村工作队扎实的工作作风不仅影响着村里的党员干部,更感染着每一位村民。”说起驻村工作队带来的变化,红光村村干部吐孙·巴拉提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在工作队的协助下,脱贫攻坚成绩显著、兵地融合走向深入……”
然而,去年3月前,对于准备进驻红光村的工作队队员来说,心中更多的是忐忑。
“忐忑的原因是压力。”兵团驻红光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牛永刚坦言,“队员大多来自于兵团日报,基层工作经验不丰富、对乡村不熟悉,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的红光村是麦盖提县的人口大村,全村有1294户4303人。
从媒体人到村干部,如何转换身份进入新的角色?新的工作如何全面开展?一个个棘手问题摆在他们面前。
“用媒体人的素养和兵团人的精神做好驻村工作。”工作队很快给自己找到了答案。向村“两委”班子取经、向工作队的老队员请教,与党员干部广泛开展座谈,入户走访……工作队迅速理出了清晰的工作思路。
“驻村之初,我们提出了‘三个转变’,即身份转变、工作转变、生活转变。”牛永刚说。制定学习、工作、考勤等制度,坚持每日召开晨会、研判会,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工作队例会等,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月23日,天刚蒙蒙亮,牛永刚就迅速起身,出了“家”门。牛永刚的“家”并非1700多公里以外的乌鲁木齐的家,甚至并不是工作队宿舍,而是他的结对亲戚古丽尼莎·艾麦尔的家。牛永刚已经习惯了住在亲戚家里。
驻村近一年来,工作队和红光村的干部群众慢慢地亲近起来,如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生活充实,不负“访惠聚”时光
随手翻开工作队的每日工作记录发现,虽然他们的工作庞杂,但细致的程度超乎常人的想象。
“2017年10月8日,马军权、村干部艾山·吾拉音走访2户9人……发现村民蔡海林家灭火器缺压……”“2017年10月9日,吕四元、任军华走访2户4人……发现村民图尔荪·尼亚孜重病卧床,意识已不清醒……”
“基层工作就是这样千头万绪,只有把这些琐碎的工作做到位了,才能推动维护稳定、脱贫攻坚等工作稳步开展。”牛永刚感慨地说。
该工作队率先在麦盖提县建立了由第一书记统领,驻村乡领导、村党总支书记、工作队负责人组成的“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村级事务共商、维稳责任共担、民生实事共办、群众困难共帮、民族团结共创、发展增收共促的工作合力。
“没有制度不成方圆,只有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才是长远之计”。牛永刚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工作队帮助村“两委”完善和新建各项制度,制定实施了《红光村维护稳定实施方案》《红光村维稳应急处突预案》等维稳防控方案。
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等各支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红光村社会面防控工作扎实推进、“防控网”越织越密。
工作队队员马军权说:“我们要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为民初心,才能不负‘访惠聚’的时光,不负基层群众的期望。”
踏实工作,将真情留在村里
走进红光村15、16村民小组,新铺的路面、崭新的路灯、修葺一新的墙面……村民为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刀郎红街。
“我们能走上宽阔平坦的街道,多亏了工作队。”村民艾力·艾孜孜笑着说:“是工作队帮助我们村找到了自信。”
“这条街是去年工作队与兵团三师45团、库尔玛乡政府共同筹资170多万元修建的。”兵团驻红光村“访惠聚”工作队副队长吕四元说。
“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利益为第一追求,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是兵团驻红光村“访惠聚”工作队做好群众工作的目标。
看着新栽的石榴树苗、桃树苗、杏树苗的一天天变化,村民图尔孙·斯依提脸上的每条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将来,这果树长大了就是我们的‘摇钱树’。工作队给我们分发核桃树苗那天,村民像过节一样高兴。”图尔孙说。
聊起去年3月初,工作队组织的“栽同心树、结一家亲”活动,村民你一句他一句地抢着介绍。
让红光村村民高兴的事儿远不止这一件。去年12月,兵团日报社从浙江协调来3000多件冬衣送到村民手中……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大家伙儿铭记于心。村民达吾提·萨吾提说:“路修了,灯拉给了,晚上出去亮亮的,平平的路走上,这样的好干部来了,我们高兴。”
为了感谢工作队,村民们自发地为工作队队员送来一筐筐鸡蛋、一袋袋水果、一封封感谢信……面对群众对驻村工作的肯定,牛永刚感慨地说:“这些沉甸甸的礼物也是百姓对工作队的一种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