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产业是就业之基,增收之本。实施特色产业带动作为脱贫攻坚专项行动之一,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决定性意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疆各地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以脱贫攻坚为主导,以特色产业为纽带,探索建立起了“特色旅游+农户”“特色养殖+农户”“特色林果+农户”“特色刺绣+农户”等不同形式的产业链机制,推动特色林果业、畜牧业、纺织服装业、旅游业、商贸物流业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提供强大支撑。
□亚心网记者郑卓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主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如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疆各地正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各族群众铺就脱贫增收致富路,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真帮实扶打通脱贫致富路
“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得益于企业的帮扶,我家骆驼的养殖规模从最初的15峰扩展到现在的220多峰,年收入也已过百万元。”2月8日,在节前养殖户联谊会上,福海县喀拉玛盖镇迭恩村养驼大户木尔扎别克·塔皮感慨颇多,“今年,我的目标就是带动更多村民一起养驼致富奔小康。”
帮扶养驼大户木尔扎别克的是一家叫作新疆旺源生物科技集团(以下简称“旺源生物”)的企业。
旺源生物董事长陈钢粮告诉记者,在过去5年里,公司打造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养殖户”产业链,带动了福海县2000余名农牧民走向了富裕,而整个北疆则有5000余名农牧民通过养骆驼、管理奶站、参与运输,实现脱贫增收。
脱贫帮困,正在由过去的“输血”向“造血”转变,让贫困群体实现就业、创业,并因地制宜,借助新疆特色产业优势,依靠拓展的全产业链来实现脱贫致富,从而挖断贫困的“穷根”。
如果你到过和田,一定体会过风沙的力量。“风吹沙子走,抬脚不见踪”一度是和田县英艾日克乡生态状况的真实写照。
当地知名企业和田帝辰医药科技生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帝辰医药”)自2003年开始在和田探索管花肉苁蓉人工种植的方法,随后引导当地农户种植管花肉苁蓉,并在丰收时大面积收购,解决了当地大部分农户就业和致富问题。
英艾日克乡村民阿不力克木·尼亚孜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家种的160亩管花肉苁蓉,除去平整土地、种子、人工等费用,去年收入13万元左右。他说:“以前我种过核桃树,一棵核桃树一年才能挣一千元,而一棵红柳嫁接上管花肉苁蓉,就可以卖出一千元,这简直是沙漠里淘出的金疙瘩。”
帝辰医药董事长游林说:“公司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在和田地区7县91个乡镇,每年发展20万亩、共计100万亩红柳和管花肉苁蓉订单种植,并实施保护价收购,此举将解决当地劳动人口就业问题,精准帮扶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旺源生物、帝辰医药仅是天山南北企业依托特色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在尉犁县,食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合作馕工厂、在且末县,畜牧企业与农户合作种植饲草料、在裕民县,红花油企业按高出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与之合作的贫困户种植的红花……近年来,在新疆各地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下,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实现了“联姻”,核桃、葡萄干、牛羊肉、乳制品、民族服饰加工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及合作组织兴起,不仅推动了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带领当地农牧民走上脱贫增收致富路。
政策给力助推产业化扶贫
发展产业是确保贫困群众持久脱贫的有效途径。
专家认为,在产业扶贫模式中,政府对产业的选择及产业发展速度和规模,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加快发展的良好初衷,与农牧民奔小康的强烈愿望结合在一起,加上龙头企业的有力助推,能使某个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并使农牧民得到很大实惠。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区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推动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主攻方向,坚持优势优先,引导产业科学合理布局,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一大批特色产业在天山南北壮大,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提供了强大支撑。
与此同时,新疆各地纷纷成立了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牵头实现与企业对接。如吉木萨尔县仅去年半年县财政就拿出近200万元资金用于合作社建设补助,而在和硕县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就有398家。
2018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调结构、转方式力度,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新时期新阶段,如何发挥新疆资源优势,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日前发布的《自治区农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十三五”规划》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农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要坚持因地制宜,产业带动。发展贫困地区农业特色产业,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脱贫一批。产业应综合考虑气候环境、资源优势、种植习惯、技术基础、市场需求、产业服务等因素,立足水土承载力,选准特色农产品,优化特色农产品产业布局,坚持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设施化发展。坚持“输血”与“造血”同步,大力发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的农村集体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农村互助合作经济组织,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基地”产业发展模式,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合作社带着咱奔小康
□亚心网记者热依达
今年春节期间,额敏县也木勒牧场鑫牧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徐忠伟可谓忙得不可开交,在店面的网站上,上海、杭州、江苏、辽宁、福建、海南等地的客商向他“抢”年货。
额敏飞鹅以草为食,善于飞翔,水陆两栖,有很强的抗寒性,以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著称。2002年,徐忠伟正是看中这一优势,开始搞飞鹅养殖、加工、销售。
眼看着规模越来越大,自己一个人干肯定成不了大事。2012年,徐忠伟组织也木勒牧场100多户养殖户成立了额敏县也木勒牧场鑫牧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养殖飞鹅、也迷里土鸡、也木勒白羊,加工孟布拉克马肠、冬窝子风干牛肉为主,注册商标“金牛犊”“冬窝子”,现有固定养殖社员150多户,分散养殖户500余户。
“我们的飞鹅从一只卖100多元到现在一只卖268元,价格高了,但顾客却一直在增加。”徐忠伟说,“贵,却有人愿意为其买单,因为我们有品质。”
徐忠伟介绍,为保护品牌,他从外地定做了一批刻有“金牛犊”字样防伪铝质鹅脚扣,在免费发放鹅苗的同时,一同免费发给合作社养殖户,让其从小给鹅戴上,这种脚扣只能一次性使用。这些“戒指”成了正宗“金牛犊”的身份标志,保障了养殖户的利益。在养殖过程当中,更全程跟踪服务,养殖户只要有问题就打电话,有问题都是上门服务,从而保证飞鹅的品质。
自己和社员富起来了还不够,徐忠伟创新“合作社+村队”合作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农牧民庭院面积大、有空闲的妇女多等自然条件,签订收购合同,带动邻村、邻乡致富,面对面为社员提供科技术服务,相继发展喇嘛昭乡150户养殖户,带动当地农牧民发展养殖实现脱贫致富。
牧家乐让腰包鼓起来
□亚心网记者宋雅文
3月份的布尔津县冲乎尔镇一片银装素裹,一排排牧民定居房错落有致,在寒冷的天气下,美味的酥油、飘香的奶茶、喷香的熏马肉、包尔萨克等哈萨克族传统美食深受游客们青睐,让疆内外游客朋友领略不一样的民族风味。
3月2日上午,冲乎尔镇合孜勒哈英村的村民阿依古丽·阿合提别克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喂养牲畜,这片刻的悠闲对阿依古丽来说十分珍贵,作为红叶林民俗家访接待点,她今天接到了两桌客人预订饭菜,马上就到中午了,阿依古丽也将开始忙碌准备饭菜。
整洁、有特色是游客们走进阿依古丽家的第一感受,90平方米的房子里铺上了花毡,墙壁上挂着哈萨克族风情的手工刺绣品,桌上摆满了招待客人的哈萨克族传统奶制品、糕点和糖果,小女儿皮亚丽扎提·叶尔肯一边忙着倒奶茶,一边为游客当起了翻译。
“以前我们就是种地、放牧,一家五口人就靠着15亩地和几头牲畜生活,一家人挤在小小的土坯房里,现在这个房子是政府给我们盖的,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还能住这么好的房子。”阿依古丽看着明亮、宽敞的房子激动地说。
更让阿依古丽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然开起了牧家乐。“2017年1月,我们加入了民俗家访旅游协会,开起了自己的牧家乐,去年一年就挣了4万元钱呢,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靠着发展牧家乐,我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以后还要供孩子上大学呢。”阿依古丽笑呵呵地说。
近几年,在各乡镇党委政府的牵头组织下,各村发展起旅游业,将村民的房屋作为家访接待基地,为沿途游客提供徒步游、自驾游、马匹租赁、四季摄影等服务项目。特别是布尔津通往喀纳斯旅游公路开通后,沿途村落从事餐饮业的人越来越多,如今在冲乎尔镇17个村中,有8个村的150户村民开始发展旅游业。
手工刺绣“绣”出致富路
□亚心网记者宋雅文
3月1日凌晨3时,额敏县也木勒牧场民生坊依旧传出缝纫机工作的“哒哒哒”声,牧民布尔琪琪克正在赶制蒙古族刺绣服饰品的订单,她已经像这样加班一个星期了。
“这段时间太忙了,但一想到客户喜欢我的刺绣产品,我就充满了动力。”布尔琪琪克激动地说,如今,她拥有了自己的店铺,每天洽谈生意,接订单,制作产品……忙得不亦乐乎。
可在4年前布尔琪琪克还是围绕锅台、孩子转的家庭妇女。当时,布尔琪琪克一家全靠丈夫一人养羊糊口,家庭月收入不足两千元,虽然她有精湛的刺绣手艺,但是没钱创业,这让她一度很苦闷。如何让这些技能转化为真金白银,场党委经过充分调研,决定为像布尔琪琪克一样的有一技之长的妇女免费提供创业平台,让妇女们在这里免费开店,并为她们免费开展技能培训,免费提供生产工具。2013年,26家民生坊开业了,场党委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布尔琪琪克。
如今,在民生坊4号店里,总能看到布尔琪琪克不知疲倦的身影,她的年收入也达到4万元。
“现在的生活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是‘刺绣’改变了我的生活。今年,我想出去学习手工刺绣和设计,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制作出客户喜欢的产品。”布尔琪琪克说。
近年来,额敏县不仅建立起3300平方米库鲁斯台民族手工刺绣市场创业孵化基地,设立了民族刺绣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还引进电商公司在哈萨克斯坦东哈州等地设立销售网点,促使民族刺绣产业不断向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目前,额敏县所有乡镇都成立了手工合作社,全县有1万多名妇女从事民族手工刺绣生产,民族刺绣已成为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有力的推动器,民族刺绣产业正在这个边陲县城蓬勃兴起。
特色林果带来绿色财富
□亚心网记者热依达通讯员王玉堂
“忙起来了,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2月26日,胡达飞招呼着带着左邻右舍的村民们忙着修剪果树、清理果园里的残枝烂叶、给果树追肥等,为今年果树丰产丰收打基础。
今年52岁的胡达飞是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托依堡勒迪镇园艺场村人。
2001年,胡达飞承包了14亩地的果园,本来打算大赚一笔,可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不仅没有挣上钱,反而赔了不少钱进去。
2002年冬天,胡达飞专门请来镇里的林果技术人员,帮忙分析赔钱的原因,得知是因为树龄较高、果树品种老旧,果子的品质和产量不高,导致他赔了钱。于是,他下定决心改良果树品种。
整个冬天,胡达飞都没有闲着,四处调研学习,通过调研他发现沙雅县以及周边县市种植的大多都是红枣、核桃、苹果、梨,种植桃子的很少,而且桃子都是本地土桃,品种比较落后,像市面上销售的水蜜桃、蟠桃、油桃、寿桃等大多是从外地运来的,成本高、价格贵,这让他眼前一亮。
第二年一开春,胡达飞就带着家人将果园里的果树挖的挖、嫁接的嫁接,对果园里的果树进行“改造升级”。经过3年的不断尝试、改良,胡达飞将自家果园里的果树品种换了个遍,新种、嫁接了油桃、水蜜桃、蟠桃、寿桃等20余个品种,而且每个品种的收获期不一样,保证每个时期果园里都有收获。由于他家的果品好,每年一到收获期,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反观其他村民的果子却无人问津。
村民们见胡达飞种桃子挣了钱,纷纷找他求取“致富经”。艾克拜尔·艾则孜在胡达飞的帮助下将自家的3亩地果园全部改种了核桃,看着自家3亩果园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他高兴得不得了,“我原先种了3亩地梨树,没有挣到钱。这几年在胡大哥的帮助下我每年可以挣到1.5万元左右,我非常感谢他。”
今年,胡达飞打算带领大家走上生态旅游观光、林果采摘品尝、休闲农家体验的现代林果业发展致富道路。
电商新农人助力“走出去”
□亚心网记者郑卓通讯员马国玲
“我们镇在南部山区景区,所以我把自己的、合作社的和乡亲们的农产品与旅游产业进行资源整合,在网上开店销售,市场扩大了,乡亲们手头也宽裕了。”2月26日,在吉木萨尔县大有镇韭菜园子村开网店销售天山雪鹅的马德周告诉记者,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村里有了电商点,他的养鹅产业一天比一天壮大,开起了网店,在电脑上和手机上接单。
先富起来的马德周意识到,要想把产业做大,仅靠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为此,他招呼周边村民一起开办了合作社。“现在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5户,养殖规模达到了1.8万只,还注册了‘广泉河天山雪鹅’商标。”马德周说。
实际上,在马德周经营的网店里,销售的品种不只有鹅,还有周边乡亲们养殖的土鸡,种植的大蒜、黑土豆、海棠果等二十多种当地特产,网店半年的营业额就已突破60万元。细算下来,平均为每户种植、养殖户带来了1.2万元的收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自治区大力支持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吉木萨尔县连续两年设立专项资金共计2000万元,用于缩小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信息鸿沟、快速打造扁平化的供应体系,迎接互联网时代“三农”发展的新机遇。目前全县已建成北庭镇、老台乡老湖村等4个自治区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乡(镇)、村,打造9个乡镇级电商综合服务站、35个村级电商综合服务点,并实现由电商牵头,周边农牧民参与的遍地开花式的农村电商新景观,为农产品真正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流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眼下,马德周正筹备全新的线下展示柜,把当地最有特色的农产品从线上扩展到线下,营造消费者体验式的消费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