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郭城陈雪茹
“咱们村有的家庭,靠承包蔬菜大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年收入能达到10万多元,日子过得攒劲得很。大家想想,他们靠的是什么?”
3月2日晚,且末县阿羌镇喀特勒什村村民麦提如则·铁米尔家来了十几位亲戚,正在举行一场“家庭会议”。麦提如则的结对亲戚、且末县委常委许晓华向大家提问。
“他们富起来了,是因为他们勤劳、很努力,没有待在家里干坐着、空等着国家和干部们的救济……”说这话的是麦提如则·铁米尔。他说,自己的大儿子6年前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从140公里外的昆仑山牧区搬迁到阿羌镇萨尔瓦墩牧民定居点,2016年在镇上的农贸市场开了一家日用品商店,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
“说得好、说得对!现在党的惠民政策这么好,咱们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咋样挣不上钱?”许晓华说,“习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如果天天窝在家里靠吃低保、靠包联干部和结亲干部的接济过日子,那还是不是‘儿子娃娃’?”许晓华进一步发问。
村民吐尔逊·阿西木说:“对,这样做就不会受人尊重。现在村里铺上柏油路了,太阳能路灯也亮起来了,蔬菜大棚也能种出各种菜,日子这么好,不努力咋行呢?”
“以前我们‘等靠要’的思想特别严重,现在想想,这种想法太丢人了。下一步,我们还是自己要动起来,能养羊的养羊,能去打工的就打工,会种菜的种大棚……”麦提如则·铁米尔的女婿艾合买提·拜克日的话音刚落,房间里立即响起一片掌声。
“我明天就把羊圈打扫一下,把羊粪拉到地里去。”
“我要把自家的5亩地拿出来种有机红枣,另外5亩种上香蒜。”
“有这么多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我还是继续搞育肥这个老本行,一年挣上两万多块钱不成问题。”
……
围坐在炕上的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
“大家的想法都很好,大家要按照自己的家庭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多挣钱把日子过得更好。”许晓华说。
这场“家庭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大家增收致富的信心更坚定了。
从年初开始,且末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联谊和民族团结“结亲周”活动。各级干部纷纷深入农户家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包谷馕”式的语言,以村民家庭为单位,召开“家庭会议”,就如何维护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等话题与基层群众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和探讨,受到各族群众的好评。截至目前,全县共召开“家庭会议”1296场次,覆盖人群达1.6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