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新疆新闻

“我们就是一家人”

时间:2018-03-15

□通讯员/唐华容牛海燕

这里的村民,大多会说双语;这里的村民,不管是古尔邦节还是春节,都会聚在一起过节;这里的村民,把互帮互助当作日常最普通的事儿。

这里就是乌什县亚曼苏柯尔克孜族乡喀拉玉尔滚村。村里共有171户699人,获得过阿克苏地区及乌什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就有14人。几十年间,喀拉玉尔滚村的各族村民守望相助、朝夕相处,谱写出一曲曲民族团结赞歌。

村里的爱心达人

3月10日中午12时,73岁的村民库阿瓦汗·托乎提家的院子里,有个男子正在刷洗毛毯。“托合提木西,快别洗了,来帮我招呼客人!”见到笔者,库阿瓦汗急忙让男子进屋准备茶水。

原本以为这男子是库阿瓦汗的儿子,没想到她却笑呵呵地说:“我要是有这么一个儿子就好了,他虽不是我儿子,但却像儿子一样在照顾我!”

男子叫托合提木西·吐卡,今年50岁,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家5口以放牧和种植17亩土地为生。当天笔者在他家看到,土炕上的毛毡老旧,墙上也没有挂毯,整个房间显得很简陋。同行的乌什县畜牧局驻喀拉玉尔滚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阿娜古丽·亚森说:“他对自己抠门,但对周围村民却很大方,是村里出了名的爱心达人!”

库阿瓦汗是寡居老人,2008年的一天夜里,她家失火。托合提木西发现后,立即带领周边村民前去灭火。此后,他隔三岔五就会过来帮老人洗衣、做饭、收拾房子。“今天早晨还给我送了一袋米、一袋面、一桶油,东西放下就开始帮我收拾房子。”库阿瓦汗说。

维吾尔族贫困户阿那也提·比力克说:“我身体不好,常年生病,家里重活常是托合提木西大哥帮我干。”

赵斌是喀拉玉尔滚村土地承包户,说起托合提木西感激不尽:“没有托合提木西大哥,就没有我们的今天。”2007年,赵斌和朋友从内地到乌什县承包土地时认识了托合提木西。当时赵斌资金不足,托合提木西帮着担保贷款3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

“我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该做的事情。”托合提木西告诉笔者。

互助院里的顶梁柱

“女儿给我打电话了,可我没接上!”“她要有事肯定还会给你打过来的,你再等会儿!”10日,笔者走进喀拉玉尔滚村民族团结互助院中的康富兰家时,她正和同院的村民塔西汗·莫明聊天。

康富兰说:“我在这里生活了43年,和村民关系都很好。”69岁的塔西汗介绍,他们居住的这个民族团结互助院是2015年修建的,共住了5家人。院子里其他4户都没有男丁,康富兰的丈夫朱兴民就成了顶梁柱,有什么重活、难事,大家都找朱兴民帮忙。

村民阿娜古丽·托乎提说:“我妈身体有残疾,家里经济状况不太好,朱兴民叔叔每年都会找我干活,给我的工钱总比别人高出二三十元。”

村民们对民族团结互助院里的5户人家也格外关心。“有一年冬天夜里,丈夫不在家,我家牛跑丢了,是村民买木图拉·赛迪一家顶风冒雪帮我找回来的。”康富兰说。

阿娜古丽告诉笔者:“这个小院里住的人家不多,但却非常温馨,尤其是过年过节时,无论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大家都会在一起过。2016年春节,我就是在这个院子里过的,当时那其乐融融的场景我至今还记得。”

各族兄弟情谊深

“你好,请问马兰花在家吗?”笔者来到村民马兰花家所在的大院询问,一个正晾晒玉米的村民朝屋里喊:“毛拉汗,有人找!”“毛拉汗”从屋里应声而出,她就是马兰花。38年前,她从甘肃省酒泉市嫁到这个村子,就一直定居在这里,各族邻居关系一直都很好,大家给她起了个维吾尔族名字。

马兰花的丈夫薛长斌来新疆时,在村民艾买江·毛尼亚孜的帮助下才在村里定居下来。“我丈夫以前是铁匠,他一直记着这份恩情。村民找他打镰刀、马鞍子,他从来没有收过一分钱。”马兰花说。

“马木塔洪(薛长斌的维吾尔族名字)人勤快、脑子活,种植养殖技术好,还会开会修拖拉机。在生产中遇到困难,找他都能解决。”艾买江的妻子阿依古丽·赛买提说,“我家搞养殖,现在有100多只羊,这多亏了马木塔洪的帮助。”

“我们家的养殖场如果没有村里的兄弟姐妹帮忙,也建不起来啊!”马兰花接过话茬。2006年,马兰花家在村里建养殖场,要投资59万元,村民得知她家钱不够,纷纷伸出了援手。

村民阿布杜许库尔·买买提说:“我6岁时,毛拉汗姐姐嫁到我们村。那时我父母都去世了,我经常在她家吃喝。成家立业后,我跟着他们一家学习养殖技术,她借给我钱一分利息都不要。孩子上学、逢年过节,她都给送红包。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我们就是一家人。”

  • 上一篇:“建好我们共同的家” ——自治区教育厅“访惠聚”驻村工作队记事
  • 下一篇:从荒山到青山 ——记献身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绿化的园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