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黑宏伟杨舒涵
“奶奶,咱家的馕都供不应求了,还有全国各地的订单呢!”3月11日,25岁的托里县地方税务局干部陈阳看望78岁的结对亲戚努肯恩·艾布勒时说。听闻自己制作的“塔巴馕”乘飞机出了新疆,笑容瞬间布满努肯恩的脸庞,“如果不是你帮忙,我们的馕哪能这么出名啊!”
去年才参加工作的陈阳认下努肯恩奶奶这位亲人后,工作之余,经常带上蔬菜水果看望奶奶。“奶奶每次都会烤馕、煮肉招待我。我发现奶奶和她的儿媳米拉什古丽烤的馕特别香,即便肚子不饿也想嚼上几口。”陈阳告诉记者,烤馕的面是用刚挤的鲜牛奶和出来的,还放了酥油,一滴水都不加,醒一会儿再揉,再醒再揉,来来回回好几遍,所以吃起来又香又有劲道。
“塔巴馕”烤制的过程更是不一样。院子里早早就烧好了牛粪火,一口塔巴平锅放在火堆上,陈阳只见嫂子米拉什古丽将面饼放进锅里,紧接着,将另一口平底锅轻轻地扣在上面,燃烧发白的牛粪火覆盖在反扣的锅底上面。大约20分钟左右,香喷喷、热乎乎的馕就出锅了。
一次陈阳和奶奶聊天时得知,嫂子想让孩子去城里读书,自己也可以去托里县城打工陪读。但嫂子考虑到一离开,家里的老人没人照顾,只好让孩子寄宿到城里的亲戚家。这样一来,孩子每月的生活费就成了家里的负担。
看到一个个刚出锅的热馕,陈阳的脑海中突然闪出一个念头:既然馕这么好吃,为啥不能借助微信朋友圈销售呢?
陈阳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奶奶和嫂子,听闻自己做的馕还能在网上卖钱,两人起初有些不信,不过还是听从了陈阳的建议。
说干就干,陈阳当即就用手机拍了“塔巴馕”的照片,并附上文字和自己的电话号码发到朋友圈。令他没想到的是,发出后不到半小时,就接到了第一笔订单。很快,当天新鲜烤制的“塔巴馕”被预订一空。
米拉什古丽激动地说:“弟弟通过朋友圈帮我销售‘塔巴馕’,这才几天,就收到了53笔来自托里县城、周边县市乃至全国各地的订单,销售额1000多元,比我出去打工赚得都多。”
此后,只要订单累积到一定数量,陈阳都会利用休息时间开车去收货,再去快递公司帮忙邮递。时间长了,负责邮寄业务的快递公司负责人孙雷也了解了原委。“加我一个!”孙雷也加入了卖馕的队伍,并不收一分钱快递费。
渐渐地,随着“塔巴馕”知名度不断提高,结合消费者的反馈,一家人对“塔巴馕”进行了改进。根据内地顾客反映的分量太大的问题,他们将以前两公斤的馕做成一公斤、半公斤,价格也相应作了调整。“馕做得越来越香,销量越来越好,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陈阳说。
下一步,陈阳还计划帮助亲戚开一家店铺,并注册商标,争取将“塔巴馕”销售到更多、更远的地方,这样不仅奶奶一家能致富,还能带动当地更多的人一起勤劳致富。
陈阳的付出,努肯恩奶奶一家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18年春节期间的一天,得知正在加班的陈阳还没吃饭,腿脚不便的奶奶早早包好饺子,并准备了糖果和馓子,让儿子儿媳送到陈阳单位。“他为我做了那么多,而我只能为他做顿饭。感谢共产党给我送来了一个好亲戚!”努肯恩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