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新疆新闻

阿不里孜:汗水里可以找到幸福

时间:2018-03-20

文中图:阿不里孜·吾甫尔正将清洗消毒后的牛奶桶拿出去晾晒。□本报记者杨舒涵摄

□本报记者/杨舒涵黑宏伟

今年41岁的阿不里孜·吾甫尔是博乐市青得里镇托郭生布呼东村村民,过去乡亲们都喊他“小裁缝”,现在村里人喊他“阿老板”,也有年轻人称他“牛奶哥”,但他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送奶工。

3月14日,阿不里孜正和妻子阿依姆古丽·库尔班清洗晾晒牛奶桶。在他家整洁的小院里,记者听到了一个普通人的奋斗故事。

每天清晨,驾驶着去年新买的大货车,阿不里孜出现在博乐市周边的村镇养牛合作社里,待新鲜牛奶装进保鲜桶后,他又风驰电掣般地奔赴城区的各售奶点。早起的人们在小区门口就能买到新鲜的牛奶了。

多年前,阿不里孜的生活可没这么风风火火。

17岁那年,昔日的同窗读了高中,让初中毕业后就辍学的阿不里孜感到格外失落。“那时家里条件差,全家就靠种地为生,有时候粮食都不够吃,上学就更困难了。”阿不里孜告诉记者,那时候他就知道,人要早早为家里分担责任。

除了种地,一个没有出过远门的少年能做些啥呢?他盯上了村里裁缝铺的生意。“以前流行做衣服穿,做一件衣服能赚好几元钱。”阿不里孜凭借勤奋和机灵,拜师学艺后很快就掌握了做衣服的诀窍。然而,两三年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裁缝店的生意也不再像从前那样“火”了。

“我的一个叔叔在博乐市生活,他告诉我,现在城里人都喜欢喝鲜牛奶,如果把牛奶从农村拿到城里卖,1公斤能赚1元多钱。”阿不里孜说,他简单算了一下账,如果一天能卖10公斤牛奶,那就能赚十几元钱。于是,他卷起铺盖告别父母,只身来到博乐市,暂时落脚在叔叔家。

刚刚起步的阿不里孜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带着空桶去了二十多公里外的奶牛养殖户家。“那时候牛奶8角钱1公斤,有时候1元钱1公斤,我买了10公斤牛奶拉到城里,每公斤2元钱卖掉,第一次就挣了十几元钱,当时我特别高兴。”阿不里孜回忆,那时候,数着辛苦赚来的钱,他心里有了更大的动力、信心和更美好的憧憬。

没多久,阿不里孜发现一些买牛奶的人睡眼惺忪,有的还抱怨为了给孩子买牛奶不得不下楼,这让机敏的阿不里孜有了新的想法:我为啥不能把牛奶送上门呢?这样顾客不用出门就能买到新鲜牛奶了,我还可以扩大销售量。

想法很不错,但实施起来却不那么顺畅。“每天早上不到7点,我就背着几十公斤重的牛奶桶上楼,挨家挨户敲门,结果有的不开门,有的开了门却不买牛奶……”阿不里孜笑着说,有的人前一天晚上熬夜了,第二天在睡懒觉,结果被他敲门吵醒了,还冲他发脾气。

这个计划行不通,他又想出了新法子,“每次顾客来买牛奶,一大提子(装牛奶的计量壶)是1公斤,一小提子是半公斤,我每次多给顾客小半提子,慢慢地,来我这里买鲜奶的顾客越来越多了。”阿不里孜的生意越来越好,钱慢慢赚得多了,运输工具也发生了变化。

“最早我买了辆二手自行车,一年后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后来我又换成了三轮摩托车、小货车,去年换了一辆新的大货车。”阿不里孜喜滋滋地细数着运输工具的变化,脸上满是开心的笑容。

阿不里孜的喜悦还不止是运输工具的变化。三年前,他在青得里镇托郭生布呼东村看上了一套200多平方米的房屋,还带100多平方米的小院子,租房多年,阿不里孜太想有自己的家了。自己的积蓄再加上部分银行贷款,他和妻子孩子终于搬进了新家。

如今,不仅自己忙着收牛奶,他还雇了村里的一名贫困户,每月发给他3000元工资。他打算带动更多村里的贫困户增收,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爸爸告诉我,沙子里可以淘出金子,汗水里可以找到幸福。现在党的惠民政策这么好,只要我们跟党走,幸福的生活就会像牛奶一样香甜!”阿不里孜告诉记者,现在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农民的生活生产,关心年轻人的就业情况,他计划等积蓄再多些后,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在村里建一个保鲜库,扩大鲜奶的储存,让更多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帮助和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 上一篇:惟创新者强
  • 下一篇:投入140亿元综合治理 叶尔羌河筑起“防洪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