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讯 (记者热依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沙漠面积达到43.04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与风沙的博弈从未停止。如今,新疆各族群众通过沙漠种植、沙漠旅游、沙漠康养等方式,打造多元沙漠经济,将黄沙变成了致富的“金沙”,治沙与产业化相结合实现了生态和经济同频共振。
借沙谋多元经济
阿克苏地区沙雅县二牧场艾格日托格拉克村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过去村里饱受风沙之苦,昔日满目荒凉、风沙严重的荒漠现已被成片的梭梭林覆盖。
“2016年,村党支部书记带着我们17户贫困户成立了合作社,栽植了200亩梭梭,并引进大芸进行种植。2017年,就有了收获。2018年,大芸丰收,我最初入股合作社的6000元翻了一番。”3月20日,该村村民艾买尔·阿合尼亚孜说。在新疆搞沙漠种植的地区各具特色:和田地区种植玫瑰、精河县种植蛋白桑、阿合奇县种植沙棘等等。目前,全疆大芸、酿酒葡萄、沙棘、枸杞、玫瑰、甘草、黑加仑等沙漠地区特色经济植物种植面积已达142万亩。
除了沙漠+种植,沙漠+旅游、沙漠+康养也成为新疆沙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随着2017年年底新疆新申报的乌苏甘家湖国家沙漠公园、沙湾铁门槛国家沙漠公园、轮台依明切克国家沙漠公园顺利通过国家评审,至此,我区国家沙漠公园总数增至26个,总面积达198243.89公顷,成为全国沙漠公园数量最多的省区。
在岳普湖达瓦昆国家沙漠公园,沙漠与湖水相连,游客可以驻足大漠边,看日出日落,在莎车喀尔苏国家沙漠公园,游客能欣赏到海市蜃楼……
全疆26个国家沙漠公园,26种不同的沙漠旅游体验,让新疆的沙漠有了别样风情。
治沙谋产业延伸
在博州精河县乌兰旦达盖沙漠,金桑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金桑湾)种植的两万亩蛋白桑让这片荒漠变成了“桑田”,也让该公司有了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的基础。
2009年,金桑湾总经理刘吉发了解到蛋白桑的发展前景,于2013年回到家乡在精河县乌兰旦达盖沙漠尝试种植蛋白桑。经过5年的努力,如今两万亩蛋白桑生态林已经成为一道景观,他建立了桑叶加工厂,吸纳当地1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我和妻子每天采摘80公斤桑叶,能挣600多元钱,比起干其他农活收入高多了。”金桑湾的采桑工王强说。
刘吉发介绍,一吨鲜叶经加工可产200公斤桑茶。筛选出叶质较老的桑叶可加工成桑碱片,剩余的残渣则成为高蛋白的牲畜饲料。从种植、采摘到加工成品,不会造成任何浪费。
“未来5年,我们计划把蛋白桑种植面积扩大到10万亩,再上8条生产线,带动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收,我们还将继续研发桑葚果汁、花青素、桑黄菌、桑饲料等产品,提高桑葚经济价值,不断延伸产业链。”刘吉发说。
金桑湾的两万亩“桑田”让当地果农李德海受益颇多。“如今我家的葡萄长势好了,产量高了,这都要归功于相邻的万亩桑林,要是没有这些能防风固沙的树,我们周边七八千亩农田不知道每年要被风沙侵蚀减产多少呢。”李德海说。
以沙为本,带动种植、加工、贮藏、运输、销售、旅游、康养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链不断延长,产值不断增加。据了解,我区沙产业深加工企业有93家,年加工能力达118万吨,年总产值达到34.5亿元。治沙和产业化相辅相成的发展让沙产业成为新疆特色优势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更多潜力。
我区防沙治沙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今年将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450万亩以上
亚心网讯 (记者唐建勇)“防沙治沙,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疆。”3月20日,记者从自治区防沙治沙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今年,全区多个部门将相互配合,共同完成450万亩以上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任务。
自治区防沙治沙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吐尔逊·托乎提介绍,今年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工作,将主要围绕绿洲、城市、农村外围,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向很快能见到效益的方面发展。一方面将继续深入实施塔里木盆地周边和准噶尔盆地南缘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提请国家加大对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按规划设计及实际需求,规模推进,早出成效;另一方面将着力抓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推动全区防沙治沙发展作探路先锋。
与此同时,我区还将在荒漠生态保护和修复、引导发展特色沙产业、防沙治沙科技支撑等方面持续发力,扎实做好防沙治沙各项工作,使沙漠绿起来的同时,让当地农牧民富起来。
新疆是全国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也是世界上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开展了大量防沙治沙工作,在天山南北矗立起一道道绿色屏障,使新疆荒漠化、沙化土地得到遏制,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疆不懈努力,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工程、退牧还草工程、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已完成沙化土地治理3632万亩。目前,在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下,我区沙化土地面积扩展速度在减缓,已由2009年前的年扩展82.8平方公里缩减为现在的年扩展73.4平方公里。
2017年,我区通过植树造林、封沙育林、沙化草原治理、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方式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466.13万亩,顺利完成当年年度治理目标任务。眼下,我区正逐步推进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示范区项目,结合脱贫攻坚认真开展生态工程,确保沙化土地治理任务顺利完成。同时将进一步建立健全防沙治沙体系,依托科研院所和社会企业,研发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高我区防沙治沙科学化水平,推进防沙治沙技术工程化、产业化应用。
沙漠+种植:保护生态带动经济
亚心网讯 (记者王兴瑞)进入3月下旬,和田地区的一片片沙漠迎来了丰收季。成熟的肉苁蓉进入采收期,采购商接踵而至。
“我们的梭梭肉苁蓉十分走俏,截至3月19日,已经卖出100吨鲜货了,是我们总产量的三分之一。”3月20日,位于和田地区和田县的和田绿昆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田绿昆仑)负责人李云海说。
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地形狭长,伸入沙漠之中,和田绿昆仑的22000亩梭梭肉苁蓉就生长在周边的沙漠里。2012年,李云海尝试种植了4000亩肉苁蓉,发现效益不错后,每年都扩大种植面积。“我们今年还要种植4000亩,最终打造30000亩的肉苁蓉种植基地。”李云海说。
梭梭肉苁蓉依附沙漠植物梭梭而生,一片肉苁蓉也是一片林带。这个其貌不扬的沙漠农产品,在产出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当地筑起了生态屏障。
李云海说,目前,周边农民因为没掌握种植技术,大多通过临时雇用或者参与长期管理的方式来增收。“今年我们将通过制定标准引导农民参与种植,同时确保绿色无公害,提升肉苁蓉的质量。”他说。
而在于田瑰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于田瑰觅)的实践中,玫瑰花不仅在沙漠里尽情绽放,还发展成了特色产业。3月20日,于田瑰觅办公室主任高纪元说:“于田瑰觅规划了万亩特色玫瑰开发种植基地,目前已经种植了6800亩,今后会逐步扩大。”
记者了解到,于田瑰觅目前的玫瑰花产品主要以花茶和花酱为主,除了销售到疆内城市,还通过北京、上海等地的分公司扩大销售市场。同时,种植基地为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务工机会。“去年,我们全年使用工人2万多人次,都是周边乡村的农户。”高纪元说。
目前,于田县已建成全疆栽培面积最大的玫瑰产区,和田地区也将玫瑰产业作为特色产业之一加快推进,加上大芸、经济林果等沙区特色作物,“沙漠+种植”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沙漠+旅游:打造别样户外体验
亚心网讯(记者宋雅文)“截至目前,乌苏甘家湖国家沙漠公园(以下简称为甘家湖国家沙漠公园)年接待游客量达8万人次。”3月20日,乌苏市林业科技推广站站长黄金龙说。
甘家湖国家沙漠公园是新疆独有的天然荒漠生态型公园,奇特的沙漠天象景观、特有的沙漠动植物群落、蜿蜒横穿沙漠的四棵树河,成为游客们青睐的美景。也正因如此,该公园去年年底经过国家评审,成为新疆26个国家沙漠公园中的一员。
“甘家湖国家沙漠公园是伊犁黄金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所以当地十分重视该公园的开发建设,在保护沙漠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乌苏沙漠生态旅游,既弥补了沙漠地区经济发展的短板,还能更好地拉动当地旅游业和周边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黄金龙说。
乌苏市古尔图镇牧业四队的牧民买旦·巴扎汉凭借好机会在家门口开起了饭馆。“以前我没有其他收入,一家人生活得比较贫困,如今来往的游客都会到我的饭馆吃饭、喝奶茶,我去年挣了四万多元呢。”买旦·巴扎汉笑着说。除此之外,我区其他的25个国家沙漠公园也充分开发利用沙漠旅游项目,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木垒县近期将开工建设胡杨林景区内叶勒森库木沙漠运动公园、鸣沙山沙漠主题乐园、墩巴斯陶沙漠探索体验中心、胡杨林生态公园等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旅游经济收入将达5300万元;霍城县图开沙漠景区也打造了金色沙漠欢乐园、大漠风情度假区和沙漠探险体验区,吸引八方来客在霍城感受不一样的风景;鄯善县库木塔格沙漠公园开发了夜游沙漠项目,通过灯光、音乐、沙幕电影等多种手段打造“梦幻楼兰”等……各地沙漠公园开发的新项目,旨在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乐体验和服务,让恼人的黄沙变为增收的金沙。
沙漠+康养:产业升级周边受益
亚心网讯 (记者郑卓)3月20日,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上湖村乌尔达庄园的经营主王磊正在修整庭院,为两个多月后到来的沙疗季做准备。
王磊经营的旅馆紧邻吐鲁番的沙疗中心,每年6月份开始,来自各地的沙疗者就在此长住。“客人每次一住就是半个多月,十间房早被预订一空。我们这里的房间全部按照标准间建设,有卫生间、淋浴设施等,庭院里有葡萄园,游客可以付费采摘。”王磊说。
以前做沙疗的游客白天来这里沙疗,晚上赶回市区住宿。随着沙疗中心的建成,周边的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备,客人再也不用来回奔波。
据统计,每年有30多万名游客慕名到吐鲁番进行沙疗。围绕这些游客,上湖村村民来提帕·依沙木丁已经在沙疗中心附近经营家庭旅社超过15年了,她把自家客房打扫得格外干净,还在院子里搭起了大板床。来沙疗的游客除了每天固定的两三个小时,其余时间就聚在院子里的大板床上盘腿而坐,唱唱歌、跳跳舞。来提帕的家庭旅社平均每年接待近千名游客,收入四五万元。
为了升级沙疗康养产业,吐鲁番市委、市政府逐步将吐鲁番建设成为重要的风湿病治疗基地。自2015年起,吐鲁番市便已启动了“沙疗小镇”建设项目,对吐鲁番维吾尔医医院沙疗中心所在地高昌区亚尔镇上湖村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沙疗小镇将上湖村进入沙疗中心主干道两旁的旧民居改建成统一的民族特色建筑,该村153户家庭式旅馆也随之规范升级,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住宿、餐饮和休闲娱乐环境。
在叶城县恰其库木管理区英协海尔村,由于邻近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地打造了“金色沙疗基地+红色农家乐+绿色葡萄长廊”休闲中心,并已实现为该村群众带来五万余元的长期收益。
从过去单一的埋沙治病,到如今的衣食住行治玩“一条龙”服务,新疆的沙疗产业正在不断升级成全产业链的“热经济”。
记者手记
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
□记者郑卓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碧天黄沙下的景象,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变得不再荒凉空旷,黄沙也开始承载起一些人的致富梦想。
天山南北在通过科学手段防沙固沙的同时,大胆设想、开拓创新,利用特色资源优势,挖掘沙漠潜力:经济作物破沙而出、沙热资源造福人类、沙漠景区别样风情……围绕着沙漠,新疆摸索出了一条科学治理、产业盘活的生态与经济共赢的新型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时,对发展新疆特色优势产业给予了厚望,这需要我们在壮大特色产业的路上,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同时与生态环境相融合,打造全新的现代产业链条和结构。
新疆的资源结构丰富多彩,为新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供了必要前提。不可否认的是,新疆的产业存在短板,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规模效应不明显。这就要在调整产业结构、深化供给侧改革上下功夫、做文章,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在发展沙产业上,新疆逐步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围绕“沙”出现了特色产业联合体、产业化集群,推进产业链整合,有效弥补传统经营方式的不足,从而加快推进特色产业结构调整,并形成独有品牌。
沙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特色,还关乎脱贫攻坚大任,关乎百姓民生福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持产业引领,激活乡村振兴,才能确保农民增收致富,才能真正让“黄沙”变“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