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记者萨日娜
“蒙古族刺绣是代代相传的艺术,一般都是由母亲传给自己的女儿,图案中的一针一线都是岁月的沉淀和精湛的技艺。”3月28日,来自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的蒙古族妇女奥云盖日里说。
传统的蒙古族妇女家庭刺绣以及其他针线活儿的劳动量很大,在奥云盖日里的家乡,很多当地的蒙古族女孩儿从小就学习刺绣,掌握家中各种针线技能,这种学习是没有专门的学校和教师指导的,主要是师从母亲,从母亲熟练的技艺和在刺绣品的图案中得到启发。
奥云盖日里从十多岁就开始学习刺绣,初学时,她绣各种荷包、袜底,到了十五六岁,掌握了一定的刺绣方法后,她开始绣各种花鞋,同时学习剪裁衣服。
拥有一手刺绣绝活的奥云盖日里在多年前就开了一家民族服饰店,几年来,生意时好时坏,月收入平均下来也只有2000多元。那时,这项刺绣绝活并没有给奥云盖日里的生活带来大的收益。
“镇里的人口少,大家为了过节或婚嫁,两三年也就做一套蒙古袍,我的生意比较冷清,当时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把生意做好。”奥云盖日里说。
今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之蒙古族刺绣、哈萨克族毡绣培训在新疆大学开班,这次培训为奥云盖日里带来了转变。
奥云盖日里1月初就得知了县政府传达的报名通知,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来自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昭苏县以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等地的优秀青年,在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中,通过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参观交流以及作品布展等综合培训,系统学习民族刺绣技艺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奥云盖日里不仅熟练掌握了刺绣的更多专业手法及一些手工艺饰品的制作方法和技能,也对自己所掌握的这项“非遗”技能了解更加深入。她收获最大的就是通过培训这一平台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如何将自己的手工艺品规模化、市场化,开发具有民族特色、体积小、价格低、造型精美、易携带的旅游纪念品。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正规的免费培训,很有针对性,简单实用,还开阔了我的眼界。”奥云盖日里说。
钥匙链、钱包、笔筒、抱枕、床上用品、桌布……眼花缭乱的工艺品上只要有了奥云盖日里精美的刺绣,一下就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风采。
奥云盖日里还做起了微商,在自己设计的服装上刺绣出精美的图案,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还收到了很多同行的合作邀请。培训回去后仅仅一个月,奥云盖日里的月收入就上涨到了四千多元。
奥云盖日里身边和她一样的绣女也很多,平时都是按照传统模式做刺绣品生意。通过培训,奥云盖日里将一些新的理念告诉身边的好友,大家都满心欢喜,合作创新,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
“等到我的生意好起来,资金能运转以后,想和姐妹们合开一家合作社,让我们的手工艺品打出自己的品牌。”奥云盖日里满心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