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新疆新闻

王革:让“旧”手艺穿上新“嫁衣”

时间:2018-04-06

□亚心网记者加孜拉·泥斯拜克

4月3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传承人王革,带着她的10余幅作品参加“乌鲁木齐七坊街春季艺术作品展”,这是她创新性制作的一部分。如今,她正通过不断地创新探索,带领自己的工作室,让剪纸这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素材遍地可取

王革今年63岁,但她锐意进取、追求新事物的状态连很多年轻人都自叹不如。

王革8岁起就在外婆和妈妈的影响下学剪纸,逢年过节,家里剪纸的任务就交给王革。1975年,她当教师时,为了提高孩子们上课时的注意力,就用剪纸做了一些拼音字母、小动物作为教学工具等,没想到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上课兴趣,还得到学校的认可和推广。

2008年,王革退休后在乌鲁木齐七坊街创意产业集聚区开了一间工作室,她剪服装、头饰、乐器、美食等富有新疆地方特色的素材,创作了百余套民族团结主题剪纸,《哈萨克族刺绣系列》《刀郎麦西热甫》等多个新疆民俗和新疆歌舞主题的作品。

“新疆遍地是素材,就看怎么用。越看得多就越发现新疆到处都是文化宝藏,我想既保留传统又突破创新。”王革说。

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要考虑怎么发展的问题,要不然真就成为古董,脱离生活了。”王革说。她认为,市场是激活“非遗”创造力的一把钥匙。

体会到这一点是因为有一年,新疆男篮的球迷找到王革,想让她剪5张新疆某个男篮球员拿着篮球的人物剪纸,一张100元。那次,她体验了传统手艺和现代潮流的碰撞,更坚定了让剪纸走现代化之路的想法。慢慢地,王革充满新意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各种社团组织、商家来找她,甚至台湾的插画家也来找她,她的作品出现在各种材质上。

王革说,有了融合,创作人还要不断学习、思考、尝试,让脑海中的素材和想法丰富起来,才能创造出兼具文化效益和市场效益的作品。

创新赢得赞许

用“点彩”的方式创作一系列新疆题材的作品就是王革脑海中的新事物。

“点彩”也叫“点色”“点染”,是先在生宣纸上将作品刻出来,再用毛笔给其上色,这种技艺出自中国剪纸之乡河北蔚县,在年画剪纸中运用较多。

王革第一次尝试“点彩”的大幅作品是《古丝道新丝路》系列,再现了唐朝时长安的公主将养蚕技艺带到西域,教当地的少数民族妇女养蚕织布的场景。

王革说,这部作品她仅查阅资料、创作构图就用了3年时间,最终剪纸只用了不到3天时间,“点染”上色花费了3个月的时间。“要呈现书中记载的民族服饰,色彩运用很讲究,细节处要涂六七层不同的颜色。”王革说。制作过程虽繁琐,但该系列作品赢得了众多国内外的顾客喜爱,他们纷纷购买收藏。

除了《古丝道新丝路》系列,王革想要完成的“点彩”系列作品还有新疆手艺人、新疆民俗、新疆歌舞、新疆民族图案4个主题系列,她正努力向这个目标前进。


  • 上一篇:【民族团结一家亲】“兄弟”的蛋糕甜到心里
  • 下一篇:布威佐合热·艾合麦提: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