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晁瑾通讯员/罗世山
“孩子,这两天放假怎么过的?在学校里一切还好吗?”4月8日,小长假刚刚结束,阿热孜古丽·托合提尼亚孜就接到了“老爸”马士军的电话,听着电话那头充满关切的问候,阿热孜古丽心里暖暖的,她忍不住叮嘱道:“老爸,您工作很辛苦,一定要注意身体,尤其是您的膝盖不好,千万要注意啊……”
阿热孜古丽的“老爸”马士军,是自治区人民检察院驻拜城县赛里木镇拉帕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在当地,提起阿热孜古丽和她的汉族“老爸”,乡亲们都说那是“石榴花开成一家,不是亲人胜亲人”。
2017年6月,就读于新疆师范大学的阿热孜古丽回到家乡,得知村民们都有汉族亲戚,她便主动找到“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将希望有一个汉族亲戚的愿望告诉了马士军,不久后,两人结下“父女”缘。
自从有了这个女儿,马士军对阿热孜古丽家的情况更关注了。阿热孜古丽家靠种地为生,一年收入两万余元。家中有三个女儿,两个上大学,一个上高中,每年的学费、生活费等开销就得3万多元,生活拮据。每逢新学期开学,阿热孜古丽的父亲托合提尼亚孜·米吉提就会卖掉一头牛和几只羊,再加上平时节省下来的钱,凑足费用。“一定要让孩子上学!”托合提尼亚孜说。
“家里只有4头牛,卖完了可怎么办?”马士军又为一家人的生计担忧。此后,每次来到“女儿”家,马士军总要给家里添置些生活用品,想方设法解决一些困难,即便是每次入户走访路过,马士军都会进“女儿”家看一看、问一问。
每次放假回村,阿热孜古丽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见“老爸”,跟他讲学校里发生的趣事。今年年初,阿热孜古丽寒假回到村里,看到“老爸”每天工作很辛苦,主动提出给村民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得到肯定后,阿热孜古丽每天都认真备课、悉心授课。在阿热孜古丽和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村民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读写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时间过得很快,又到了阿热孜古丽返校的日子,马士军和阿热孜古丽的父母一同去车站为她送行。临上车前,马士军悄悄给“女儿”塞了500元钱,嘱咐她好好学习,并安排他在乌鲁木齐市的爱人和女儿第二天去车站接阿热孜古丽,亲情在这样的点点滴滴中越来越浓。
现在,阿热孜古丽特别崇拜她的“老爸”,希望毕业后能成为像马士军一样的人。前几天,马士军在电话中对“女儿”说:“这几天村里正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队和村民一起整理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改造厕所,等你下次回来,村里的变化肯定会让你惊讶!”
听着“老爸”的讲述,阿热孜古丽很激动,她对“老爸”说:“您和驻村工作队的叔叔阿姨们,为我们拉帕村做了很多好事、实事,让我们村越来越文明,越来越漂亮,毕业后我也要和您一起建设我们的美丽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