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记者张治立
县域面积一半以上为山区的柯坪县,因天然缺水、土地较少、种植结构单一而贫困。而在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不乏志存高远的时代弄潮儿。比如,新疆艾力努尔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创业者们。
从一个山村小磨坊,30年间成长为一家大型天然食品企业,并建有自己的产业园区,艾力努尔公司可谓英才辈出。在即将到来的“五一”劳动节,公司可表彰的模范先进众多,但创建“艾力努尔”品牌的麦麦提·尼亚孜、阿地力江·尼亚孜、阿里木·尼亚孜三兄弟,会像以往任何一次公司开展的重大活动一样,先介绍“曾爸爸”的功劳。
“曾爸爸”名叫曾新斗,66岁的他从没当过艾力努尔公司员工,可所有熟悉“艾力努尔”三兄弟的人都知道,曾新斗在三兄弟心目中的分量非同一般。可以说,在三兄弟几十年来的绿色逐梦路上,像爸爸一样默默付出的曾新斗,一路真情相伴。
一路携手投桃报李
纵横的山峦延伸到柯坪县阿恰乡,山脚下星星点点的绿洲上孕育出了品质优良的农作物,其中就有皮薄、出粉率高的小麦,味美、营养价值高的恰玛古。
1972年,还是毛头小伙的曾新斗只身一人离开河北老家,辗转来到阿恰公社(改革开放后改为“阿恰乡”)谋生。公社里有个一边种地、一边烧砖的副业队,与启浪大队(现启浪村)一个叫“音干”的生产队相邻,被安置在副业队的曾新斗,少不了和音干的社员打交道。
音干有一条山溪经过,1930年,也就是柯坪县正式建县那年,居住在这里的尼亚孜·毛拉克和哥哥在溪边安了一盘水磨,专门为乡亲们磨面。曾新斗很快和热心的尼亚孜熟悉起来,水磨坊承载着他遥远的记忆和乡愁。
“我老家以前也有水磨,不过现在都改成电磨了。你这磨要是电动钢磨,磨面的效率就高多了。”曾新斗比画着对尼亚孜说。
要知道,柯坪县阿恰乡路远地偏,当年,曾新斗从吐鲁番下火车到柯坪县,坐汽车整整走了半个多月,尼亚孜的水磨要想改成电磨,从外地运来设备,谈何容易?不过,尼亚孜喜欢上了同样热心勤劳的曾新斗。
阿恰一带的土因缺乏黏性不适合烧砖,曾新斗只有靠自己的泥瓦匠手艺夏天盖房子、冬天打火墙。尼亚孜是大队干部,他不仅帮曾新斗介绍活干,还经常请曾新斗到家里吃饭。
正上初中或小学的麦麦提·尼亚孜、阿地力江·尼亚孜、阿里木·尼亚孜三兄弟,看到父母把远方来的这位叔叔视为贵客,用最好吃的恰玛古炖羊肉招待他,渐渐和曾新斗熟悉起来。弟兄三个向曾新斗学国家通用语言,曾新斗跟他们学说维吾尔语。
这样的时光过了七八年,已经成家的曾新斗到柯坪县二轻局下属一个建筑队工作,并搬到县城居住。他没有忘记尼亚孜一家的帮助,时常回去看望他们。1988年,尼亚孜家的水磨坊终于变成了电磨坊,看到磨坊里一小时磨面量由原来的20公斤增加到150公斤,尼亚孜的三个儿子都能帮忙干活了,曾新斗鼓励尼亚孜要继续改进设备,将来建一个面粉厂,他还讲起老家的面粉厂如何生产,怎样经营。
1992年,就在尼亚孜家的磨坊生意越来越好时,尼亚孜却因急性心脏病离世,曾新斗满含悲痛参加了尼亚孜的葬礼。他对因家中失去顶梁柱而手足无措的麦麦提、阿地力江、阿里木三兄弟说:“你们的爸爸走了,但电磨还得转。你们要继续努力,别担心,我会和你们在一起,做你们的左膀右臂。”
从那一刻起,三兄弟心目中的曾新斗,已是血浓于水的亲人。而曾新斗也把他们当成了一家人,当三兄弟抓住优惠政策想建面粉厂而苦于缺乏资金时,首先想到的是找“曾爸爸”帮忙。
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感恩的力量是强大的,只是一名建筑工人的曾新斗,为了帮助三兄弟渡过难关,发挥的作用超出了自己的能力。
两个家庭不分彼此
“艾力努尔”,意为“民光”。三兄弟以此命名企业,是因为面粉加工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同时,志在把企业办成能给各族群众造福的企业,能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企业。
1995年,站在建筑架上抹平艾力努尔粮油加工厂厂房最后一块墙皮时,曾新斗松了一口气,柯坪县第一家面粉厂可以安装设备试生产了!
新建的面粉厂一小时加工1.5吨面粉,而且面粉的精细度很高。前来加工面粉、购买面粉的人排起了长队,他们感受到了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带来的便利,也看到了偏远贫困县传统农业发展的生机。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面粉厂的成立,让艾力努尔三兄弟和曾新斗两个家庭经历了怎样的困难。
“我们家开磨坊时,加工一公斤小麦赚5分钱,有时一天能赚五六十元,当时在柯坪县算是很富有了,但要投资建面粉厂时,家里存的3万多元根本解决不了多少问题。”4月14日,新疆艾力努尔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阿地力江·尼亚孜回忆。所幸,政府帮助贴息贷款10万元,可这笔钱只够引进设备。厂房怎么办?三兄弟心急火燎地向曾新斗求助。
三兄弟小时候,能盖平房、会打火墙的曾新斗是他们心目中的一座山。没想到,现在还是他们心目中的一座山。曾新斗沉思片刻,想了一个办法,自己做通工友们的工作,先干活,等以后工厂运行起来有钱了,再结算工钱。
因为将艾力努尔粮油加工厂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曾新斗认为,让三兄弟签合同、打欠条都是多余的。打地基、垒墙体,三兄弟筹到一笔钱,就买来一批材料,交给曾新斗干。曾新斗日夜待在工地上,画图纸、抓质量、赶进度,事无巨细地操心。有时材料供不上,他就先拿自己的钱垫。
整个工期,阿地力江不知道曾新斗是怎样一遍遍给工友做工作,让大家很信任地正常施工的;他也不知道,工厂试生产两年后,他才有能力结清全部工程款,而在这期间曾新斗又是怎样给大家做工作的。
工厂正常运行后,曾新斗家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孩子相继上大学,学费是一大笔开支。“手头没钱时,我就给阿地力江他们三兄弟说。他们怕我有困难不好意思张口,告诉我有困难尽管找他们,毕竟开着工厂周转点钱比较方便。我也从不给他们打借条,有钱就及时还掉。”
工厂成长为新疆艾力努尔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后,对面粉加工的科技研发不断更新,现在已制定了无化学污染、无空气污染、无水质污染、无劣质小麦、无营养流失的“五无”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并拥有低温低速低压碾磨技术专利和有机水溶肥技术专利。每研发一项新产品或逢年过节,阿地力江都要带上一套产品送到曾新斗家。
“以后过来不要带东西了,我有退休工资,房子里啥都不缺。”三兄弟每次看望曾新斗夫妇,曾新斗都会提出这个要求,可三兄弟每次都不会空手看望长辈。
三代真情构建和谐
与去年专注于为“艾力努尔”产业园区实施地面硬化项目不同,今年,曾新斗专注于孙子孙女上学。
当新疆艾力努尔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年收益达到数百万元后,“艾力努尔”三兄弟的绿色梦想已经不是停留在把柯坪县的优质小麦加工成有机面粉了。如今,三兄弟中的老大麦麦提退休了,董事长阿地力江和任公司总经理的阿里木均参加了清华大学MBA培训,将追逐绿色的梦想扩展到馕、挂面、饼干等面粉精深加工和恰玛古加工领域。
“我老了,干不动了,思想观念也跟不上时代了!”看到“艾力努尔”这艘驶向深海的巨轮,曾新斗由衷地感到欣慰,同时也为不能像当年那样作出贡献而内疚。
然而,公司未来怎么发展,尤其是有基建项目时,阿地力江总是习惯性地找曾新斗商量,想听听他的意见。
2015年,三兄弟年迈的母亲病逝。老人家弥留之际对孩子们交代:“以后想爸爸妈妈时,就去找曾爸爸和曾妈妈。他们也老了,你们要照顾他们。”
2016年,“艾力努尔”产业园区的地面硬化项目需要铺设大量瓷砖。忙于公司其他事务的阿地力江对曾新斗说:“施工队我已经找好了,您不用去铺一块砖,只需要帮我去盯着质量。”
都是自家的事,曾新斗欣然答应,但前提是不要谈报酬,谈报酬就不帮忙了。
“我们两个家庭的感情已经延续三代了,我们弟兄姊妹和曾爸爸的孩子们交情很深。我哥哥和弟弟在县城的房子和他们都挨着,平时互相照应很方便。”
曾新斗经常骑三轮摩托车接孙子孙女放学,麦麦提的孙子和他的孙女同在柯坪县的小学读书,他一并接上。要是他和老伴外出,孩子放学后就到麦麦提家吃饭。
2016年,自治区启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后,阿地力江把他家和曾爸爸一家的真情故事拿出来,作为最好的动员令。“这两家的故事,公司哪怕新入职的员工都熟悉,因为公司每年年底的答谢会上,董事长都会把两位老人请过来当面致谢。”新疆艾力努尔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刘春永说。
现在,该公司管理层之间、领导和员工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结对认亲。为了提升员工普通话水平,公司每周一升国旗时用普通话唱国歌,员工在办公区域交流全使用普通话。此外公司还和阿克苏河南商会、安徽商会结成民族团结互帮互助单位,并包联扶贫产业园区附近的盖孜力克镇库木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