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记者/刘东莱
新疆,中国造林条件最艰苦的地区之一。40年间,三北防护林工程让这里的绿洲得以巩固,沙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浩瀚林海成为巨大的财富来源。年复一年,只要春天到来,有人居住的地方必然绿满家园。
成就绝非凭空而来。40年间,与改革开放同步进入中国人生活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如丰碑屹立在大地之上。在这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持续得到体现。
绘就蓝图筑长城
12月26日,阿克苏市郊。柯柯牙繁茂的林区里黄叶尽落,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可32年前,这里甚至连一片树叶都不曾有。
1986年,阿克苏地委和行署决定在柯柯牙荒漠开展绿化工程,以阻挡不断向城区逼近的黄沙。“在柯柯牙搞绿化工程,就是想阻挡风沙,给阿克苏人民一个理想的生产生活环境。”时任地委书记颉富平的话朴素而直白,“当时想着有朝一日能用树把阿克苏围起来,大家的日子就好咧。”
从那时起,一茬接着一茬干,阿克苏各族群众从未停止绿化荒漠的脚步,三北防护林工程在阿克苏大地上一点点蔓延开来,时至今日,全地区人工林面积达522万亩。
2017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从塞罕坝林场、右玉沙地造林、延安退耕还林、阿克苏荒漠绿化这些案例来看,只要朝着正确方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生态系统是可以修复的。
时间从不辜负执着的前行者。40年来,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将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制定和落实促进林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千方百计筹集林业建设资金支持工程建设,调动全社会参加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植树造林这项工作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40年间,新疆干部群众都被广泛动员起来参与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每到春天植树季,天山南北数不清的人们走出家门,数不清的机械马达轰鸣,所有力量都汇聚在荒原上、沙漠旁、绿洲内,种下的是一棵棵弥足珍贵的树苗,长起的是一片片绿色奔涌的希望。如今,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在体现出越来越强的可持续性,沙漠上,红柳大芸相伴而生;绿洲内,核桃红枣遥相呼应;农田侧,壮树幼苗次第生长;大道旁,成木新林绵延远方。
三北防护林体系内的精品工程不断在天山南北涌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东山造林绿化工程、塔城地区老风口造林绿化工程、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北山绿化工程、乌鲁木齐市乌水乌板公路绿化工程等一批林业生态治理工程大放异彩。
“仅最近14年,我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就减少1011平方公里,年均减少约101平方公里。”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造林处副处长杨建明说,“调动如此广泛的社会力量植树造林,而且几十年一以贯之,这显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磅礴伟力。”
科技支撑建伟业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鲁天平获得了“绿色长城奖章”,这位新疆林业科学院造林治沙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36年时间,鲁天平做了无数事,但归结起来只有一件——在林业建设中创新和推广造林治沙技术。
1982年工作之初,鲁天平一头扎进塔里木河畔的胡杨林,离开时已是十余年后。“那时是为了找出塔河流域荒漠胡杨林更新复壮与恢复的方法。”鲁天平说。
几乎在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吉木萨尔县林木良种实验站,林果专业毕业的郑兴国与同事一起开始了对三北工程建设所需树种的优种选育。
十余年时间里,相隔于天山两侧的鲁天平与郑兴国互不相识,却都聚精会神做着同样的事。他们在晨星寒露下侧卧荒野,等待收集胡杨的种子;他们在烈日炙风下耐心观察胡杨的每一处变化。岁月静静流逝,两人鬓生华发,从青年走到了中年。
如今,鲁天平获得十余项国家、自治区级科研成果,成为我区造林领域的重要专家,填补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胡杨林更新复壮与恢复”“风沙砾石戈壁困难立地造林”等众多技术空白。他还主持承担了以“绿洲外围防风固沙造林”和“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示范与推广项目,建立了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塔里木盆地及吐哈盆地绿洲外围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为主体的6个优化模式示范区,辐射推广面积13.25万亩,项目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92%,荒漠化治理率达94%。
当鲁天平离开塔河流域胡杨林时,郑兴国已经是实验站站长,带领着一个41人的工作团队。郑兴国于2000年带领全站所有职工通过改制,成立了新疆博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他多年对良种选育的执着得到了回报,如今掌握胡杨、榆树、沙枣、沙棘、红柳、梭梭等多个三北防护林工程优良树种的博林公司,成为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种苗供应商。
“我们每年光沙棘就繁育800多万株,如今大果沙棘已成为新疆小浆果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兴国说,“看着我们的种苗既绿化了大地,又带来了收入,林业人特有的成就感一下子就起来了。”
鲁天平和郑兴国是为三北防护林工程提供科技支撑的广大群体的代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科技贡献的力量太大了!”鲁天平说,“当年我在塔河观测胡杨林,15公里的观测段,每一百米就要打一个观测桩,人要蹲在那里测量,现在在办公室,打开手机就可以观测了。”
40年来,新技术不断应用于三北防护林工程,滴灌等节水灌溉造林技术广泛推广,平原绿洲防护林体系结构由此日趋完善,防护功能不断加强,生态效益愈加显著。林果矮化密植技术和嫁接改良技术的大范围应用,大大提高了果品品质和单位面积产量,对提高林业的比较经济效益产生了重要作用。
“三北防护林工程为一系列林业新技术大范围推广应用搭建了平台,促进了林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杨建明说,“在很多项目区,科技贡献率甚至达到90%以上。”
壮志雄心展宏图
付志周常常会在夕阳余晖下,登上家对面的山坡查看植被长势。“每次上来都觉得人真伟大,以前的荒地现在都成树林了。”付志周说,“想当初沙漠把我从富人变成了穷人,但现在我不光富了,还和伙计们一起给娃娃们留了个绿色的家!”
上世纪70年代,和静县哈尔莫墩镇哈尔莫墩村,年轻农民付志周响应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号召,走向沙漠,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治沙造林生涯。
数十年来,付志周的队伍不断壮大,村民们和他一起,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治理了1.2万亩沙化地,15.8万亩耕地得到保护,治理区植被覆盖率从最初的3%提高到了如今的70%。
“单打独斗没法完成沙区造林,只有全社会都参与进来,才能形成合力,改变生态环境。”付志周说。多年来,新疆不断调动各方社会力量参与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已逐渐形成“乔、灌、草、点、带、面”紧密结合的防沙体系,有效阻止了流沙前移。
“40年来,三北大地山河巨变,绿荫遍地,演奏了由黄变绿的绿色交响曲,谱写了人与自然重修旧好的动人篇章。”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局长张炜说。
2019年将至,万里瑞雪之下,新的时代篇章已经开启。
待到春来冰消时,天山南北将重新变得郁郁葱葱。这滔滔林海,记录着新疆2300万人民为建设美好家园的不懈奋斗,承载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希冀。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大地上,绿色将不断延伸、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