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热合曼·阿布都拉在制作乐器。□本报记者王臻摄
□新疆日报记者/高娃李春霞
1月14日,悠扬的琴声从新疆民族乐器村传来,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人热合曼·阿布都拉在为新制作的一把独它尔试音。
独它尔、艾捷克、热瓦甫、萨塔尔……走进热合曼的工作室,各式各样的乐器几乎占满了一间房,除了用于演奏的乐器,还有精致小巧的乐器摆件。
新疆民族乐器村位于疏附县吾库萨克镇,目前,村里共有273户500多人从事乐器制作,他们生产制作的乐器有27大类50多种。
热合曼家祖上三代都从事民族乐器制作和演奏,从6岁起,他就跟着爷爷和父亲学习制作热瓦甫。为了学习乐器制作,热合曼不知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伤,至今他的手上仍然留有不少疤痕。60年过去了,这位双手布满老茧、双鬓斑白的老人,早已是当地有名的民族乐器制作匠人。
吾库萨克镇托万克吾库萨克村村民家庭式乐器制作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为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乐器制作工艺,1999年,疏附县将村里的乐器制作专业户组织起来建立民族乐器村;2000年该村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2011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在热合曼的工作室,游客们除了能欣赏到制作别致、花纹精美的乐器外,还可以看到制作乐器的全过程,并且选购自己喜欢的乐器。技艺精湛的热合曼会耗费许多天时间来细心打磨一把乐器。“共鸣箱的制作是最难的,它的深浅、厚薄对音质的影响特别关键。”热合曼手握一把半成品的热瓦甫,轻轻抹去刚凿出的木屑,用小刀和凿子细细打磨。
在新疆民族乐器村,一把普通的热瓦甫价格大约在一两千元,但出自热合曼之手的热瓦甫却可以卖到5000元左右。工作室旁边是新疆民族乐器博物馆,那里有独它尔、热瓦甫、萨塔尔、达卜、弹拨儿5件创“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中国之最)乐器。其中,长4.7米、最宽处直径0.75米的独它尔,由热合曼带领儿子和徒弟共18人用45天时间制作完成。
在热合曼心里,这把创纪录的独它尔并不是他最得意的作品。在工作室的一角,摆放着一把做工精湛、音质优美的热瓦甫,那是热合曼少年时花费几年时间和父亲一起制作的。去年年底,有人出几万元的高价要收藏这把热瓦甫,热合曼不为所动。“这把热瓦甫见证了我家几代人对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的热爱和传承,在我心里它是无价之宝。我要让它流传下去,让更多人来乐器村感受传统乐器的独特魅力。”热合曼说。
热合曼认为,匠人除了拥有高超的技艺,还要有创新精神。为了使制作的乐器音质更纯净、穿透力更强,他尝试多年,最终将共鸣箱上的蒙皮从过去的牛皮、驴皮改为蛇皮,取得良好效果。热合曼将改良后的乐器制作技艺无私传授给了周边的乐器匠人,“在我们村里,琴声和空气已经融为一体,我希望乐器制作技艺能在这里传承下去,让乐器村里永远荡漾着美妙的音乐。”热合曼说。这些年,热合曼已经先后收了近50名徒弟,他们一起为乐器制作技艺的传承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