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与云南西双版纳,虽然距离遥远,却有着不解之缘。
自2016年年底开始,上海市松江区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开展对口精准扶贫。2018年和2019年,勐海县和勐腊县先后实现脱贫摘帽,西双版纳在云南第一个实现“整州脱贫”。2019年,松江区在上海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年度考核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三年间,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深加工基地、云南第一间朗读亭、乡镇医院的医疗电子信息化平台相继在当地建起。松江与西双版纳对口支援县的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在产业、市场、科技、文教、卫生等领域实现精准对接。
半个世纪前,上海知青千里赴滇支援西双版纳建设,两地人民结下深厚友谊;如今,东西部扶贫协作让两地人民再次凝聚起跨越千山万水的情谊,成为新时代手足情深的“亲密兄弟”。
1、G60科创走廊延伸到西南边疆
沪昆高速(G60),东边起点松江是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西边终点伸向了彩云之南。
脱水、脱脂、发酵……经过一系列加工,白色的天然乳胶原液在模具中变成了软软的“大白馒头”。再经过冲洗、烘干、包装,早上从橡胶树流出的新鲜乳胶汁,摇身一变成了乳胶枕头和床垫,从勐腊县的中胶永生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源源不断地运向各地市场。
勐腊县勐腊镇曼旦村南浪村风貌。韩佳怡摄/光明图片
勐腊县是全国最大的橡胶种植县,然而,这里的天然橡胶加工业设备和工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精深加工和配套产业严重匮乏,产品一直停留在初加工阶段,只能作为原料供应地。
2018年,在松江援滇干部的推动下,《勐腊县橡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规划方案》中将《上海橡胶产业扶贫规划》单列出来。由上海方面参与投资,“上海知青”、中胶永生董事长李永生创建的西双版纳云锰新兴天然橡胶有限公司负责建设,一个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新型浓缩乳胶深加工综合开发项目应运而生。这个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深加工项目建成后,将为勐腊带来100亿元的产值和1800个就业岗位,年税收达5.5亿元。去年9月,一期项目投产运营,实现云南省天然橡胶精深加工“零”的突破。
企业对技术的追求没有停步,为对接“智力资源高地”——松江大学城,中胶永生成立上海智美橡胶有限公司作为在上海的研发中心,与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进行技术合作。企业还看到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勃勃生机,希望借助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实力,将橡胶产品推向国际。
“松江有责任落实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要求,充分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重要平台的龙头作用,将政策红利产生的科创成果辐射到我们的对口地区。”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说。
西双版纳的扶贫产业发展,处处都有科技的足迹。
在勐海县勐阿镇纳丙村,一个沪滇合作项目资金建成的茶叶精加工厂让纳丙村有了好茶,让没有制茶技术、没有销路,甚至盲目种茶成为历史;对接当地农产品资源禀赋,松江区开展种源扶贫,推广松江大米种植技术,无偿提供获得全国第二届水稻品种金奖的“松香粳1018”,今年在勐海县、勐腊县的种植面积已达250亩;在勐腊县,曾在松江求学的大学生钱卫新毕业后回乡创建蜂蜜产业,带动当地完成了传统蜂箱到专业蜂箱的技术转变。松江助力企业开展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项目,帮助建设蜂蜜产业教学示范基地、中华蜂养殖示范基地、购买蜂蜜检测设备,项目惠及全州5000多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超2000户……
沪滇携手打造的天然乳胶深加工产品。韩佳怡摄/光明图片
科技,正在成为松江区实施产业扶贫的催化剂。
2、全民参与释放社会扶贫潜力
扶贫助贫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合唱。松江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充分释放社会扶贫潜力。帮扶至今,一个“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机制逐渐完善,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2020年9月17日,松江区举办第八届公益伙伴日。这天,松江本地著名企业来伊份作为活动的承办单位,联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王稻香米、滇云蜜语蜂蜜等6家扶贫企业,在位于上海松江的零食博物馆开展暖心扶贫助农直播首秀,吸引了上千名粉丝观看。与此同时,所售商品均将在来伊份App全新上线的“扶贫专区”中同步上架。
作为一家休闲食品连锁经营龙头企业,来伊份通过构建“乡村作物城市落户”的产业链,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产业扶贫+消费扶贫”之路。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来自贫困地区的农副产品的销售额累计超过30亿元。来伊份的联合创始人郁瑞芬在2019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并作为上海市唯一人选参与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
基诺族农民阿大在松江区扶持下,成了村里的养蜂能手。光明日报记者任维东摄/光明图片
西双版纳不缺少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缺的是连接市场的销售通道。松江的援滇干部们充分利用上海在线新经济的社会资源,积极为这些农产品走出大山牵线搭桥。
与缅甸接壤的勐海县,盛产稻谷、普洱茶、小洋芋、紫山药、香冬瓜等农副产品,还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有着“中国普洱茶之乡”的美誉。在勐海县副县长、松江援滇干部王福友的邀请下,上海拼多多公司扶贫部项目总监徐筱玮今年上半年为布朗山乡南温上寨的10多名年轻人进行了一次电商知识培训,帮助当地农民更顺利地进入电商领域,转型为新农人。拼多多和勐海县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当地建设直播基地,为勐海特色农产品入驻拼多多平台开辟绿色通道,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3、创新普及语言,加固沟通桥梁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朗读亭里,两名布朗族少年正在大声朗诵《少年中国说》。通过手中的话筒,他们的朗读声被同步录入朗读机中,生成配有背景音乐的朗读音频,这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普通话。
勐海县勐混镇拉巴厅养牛场正在检测口蹄疫病毒。姜辉辉摄/光明图片
位于勐海县的布朗山乡九年制学校是地处中缅边境唯一的九年义务制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是布朗族人。他们属于从原生态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的“直过民族”,接触现代文明时间短,汉语的基础教育也较为薄弱。
普通话的普及是脱贫攻坚、推动贫困人群融入社会发展的桥梁,阅读和朗读就是掌握一门语言最直接的方式。2018年9月,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松江分会和泰克基金的支持下,“泰克书屋”来到这所深山里的学校,针对性地设计了云南省第一台朗读亭,借助科技力量,让“直过民族”的孩子们通过视、听、说多维训练,说好普通话。
在勐海县勐阿镇中心小学,九成学生是少数民族。去年10月,在松江区社会工作协会的牵头和对接下,第42号小白杨爱心图书室在勐阿镇中心小学揭牌。除了2236本来自松江区小朋友捐赠的少儿读物,还有“童音留声机”项目的启动。“童音留声机”项目依托有声阅读坊,以阅读兴趣小组和阅读音频作品录制的形式,开展有声阅读课程。
上海松江援滇干部王福友在布朗山乡的人畜饮水工程项目现场工作。韩佳怡摄/光明图片
“我们许多孩子不善于表达,有些见到了生人甚至都不开口说话。”勐海县勐阿镇中心小学副校长黄瑾说,“童音留声机”开展以后,孩子们在性格和学习方式上都有了变化,不仅敢大胆地表达、表演了,养成阅读习惯和排练时认真聆听,听课效率也更高了。
“童音留声机”让勐海的孩子在面对外面的世界时,多了几分开朗和从容。它跨越时空,传出了松江和勐海“最美童音”的友谊之声,串联起两地孩子最真挚的感情。与此同时,“云间助学”“茸城助彩凤”“寰泰奖学金”“云苗悦读”“云苗希望”等一批来自松江社会资助的特色品牌项目,在西双版纳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