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春节即将来临,你知道牛在新疆古代生活中都扮演过什么角色,新疆出土的牛文物都有怎样的故事吗?
2月10日,记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和新疆龟兹研究院了解到,新疆曾出土过不少与牛有关的文物,它们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生动的造型,向人们展示了新疆的牛文化历史。
吐鲁番巴达木墓地出土的泥塑牛俑。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木雕牛俑。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泥塑牛俑。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北朝时期木雕牛俑
古代迎春要“打春牛”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绍,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哈拉和卓墓地、巴达木墓地等均出土过数件木雕牛俑和泥塑牛俑。目前,部分馆藏于自治区博物馆,部分馆藏于吐鲁番博物馆。年代多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其中,木雕牛俑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器物造型粗糙呆萌。泥塑牛俑工艺相对娴熟先进,器物外形更加逼真生动。
阿迪力·阿布力孜分析,魏晋南北朝以来,随着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许多农耕习俗传入西域地区,“这些木雕牛俑和泥塑牛俑,在记录古代新疆居民写实生活的同时,也反映了他们春耕时节的迎春习俗。”
据他介绍,在古代,迎春仪式上“打春牛”,又称“鞭春牛”,据说“鞭春牛”是为了提醒卧冬的耕牛,春天来了该下地干活了。人们舍不得鞭真牛,就用泥土捏成土牛鞭打,围观的百姓将碎土拿回家,祈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鞭春牛”活动最初主要在中原地区进行,北朝至唐代逐渐向全国各地扩散,随着中原居民迁入吐鲁番地区,“鞭春牛”活动也随之来到了西域。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牛车文物。
牛车曾是古代贵族“豪车”
据吐鲁番博物馆馆员帕丽旦木·沙丁介绍,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还出土过几件牛车文物,其中,一件牛车文物外形精致考究,车有轴、轮和身,顶部卷棚式,车身用彩色绘出窗、帷和装饰图案。车前有一头体格健壮的木牛。车内则坐有一束高髻、着低胸红衣的彩绘女泥俑。
“这件文物其实描述的是唐代贵夫人出行的情形。”据帕丽旦木·沙丁介绍,东汉末年,马匹锐减,汉献帝开始倡导乘坐牛车,高官贵族纷纷以乘坐牛车为荣。魏晋以后,乘坐牛车开始成为高官贵族的时尚追求。“牛车行驶平稳,遮蔽性能好,符合达官贵人追求舒适的要求,另外,牛车不会让他们在颠簸中失态。”她说,吐鲁番出土的牛车文物,外形模样与内地出土的牛车文物基本相同,帕丽旦木解释:“说明中原的出行方式已传入吐鲁番地区,因此,这种形制的牛车自然也随之出现在吐鲁番地区。”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二牛抬杠”画面。
壁画再现“二牛抬杠”耕田画面
记者采访新疆龟兹研究院了解到,在拜城县克孜尔石窟175号洞窟壁画里,有一幅描述北朝时期龟兹居民“二牛抬杠”耕田的生动画面。画面中,两头牛低头甩尾,合抬一根木杠奋力向前拉犁,犁后的一个人一手举鞭,一手扶犁,正聚精会神地犁地。
据悉,“二牛抬杠”是我国早期农耕的主要形式,也称“二牛三夫”耕作法,操作时,两头牛相距约七八尺,中间抬一横“杠”,“杠”后是一辕犁,即耕犁。耕地时,一人牵牛,一人坐“杠”上,用脚踏耕犁,还有一人在后面掌握平衡,二牛三人的这种叫“耦犁”技术。而二牛一人的称为“犁耕”技术,其耕作效率高,操作方便。
据悉,用牛耕地的农耕形式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新疆的农村中依旧能见到。
文/记者赵梅图/通讯员阿迪力·阿布力孜帕丽旦木·沙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