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新疆新闻

【风展红旗 党在新疆100年·红色基地巡礼⑩】独山子展览(博物)馆:铿锵之声 响彻天山

时间:2021-04-23
独山子展览(博物)馆第三展厅内陈列的文物及历史资料。倪璐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盖有军 通讯员倪璐

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的独山子,自发现石油矿藏以来,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在这座全国重要的石化城里,一座俄式风格的建筑赫然矗立,这里就是独山子展览(博物)馆。

独山子展览(博物)馆的前身为独山子石油工人俱乐部。这座富有年代感的建筑始建于1955年,经过改造后于2016年元旦正式开馆,独山子百余年的风雨历程,都被记录其中,成为独山子区乃至克拉玛依市重要的文化场馆和红色旅游景点,在新疆工业发展史上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看看过去的这些老物件,再看看现在的巨大变化,我真切感受到我们国家发展起来了、强大起来了,生活在这个时代很幸福。”今年80岁的原独山子炼油厂科研所退休职工申国禧每次走进展馆,都忍不住向身边人抒发感慨。

在独山子的发展建设中,还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代表。“王继谔是老一代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精神品格,永远教育、激励着我们。”“工业强则国强,学习石油工人创业创新精神”……多年来,一批批游客走进独山子展览(博物)馆王继谔生平事迹专题展厅,在缅怀王继谔等英模事迹中,留下他们的感悟与思考。

展览(博物)馆“90后”讲解员陈杨,特别喜欢给游客讲述这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新中国建设遇到缺乏资源和地质人才的困境时,将门之女杨拯陆以大无畏的精神和饱满的热情前往准噶尔盆地,投身石油地质勘探工作,报效祖国,最后壮烈牺牲,在独山子石油地质勘探史上谱写了一曲壮歌……”陈杨说,“杨拯陆的故事在独山子广为流传,她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独山子人砥砺前行。”

感悟一份永不忘却的初心,重温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独山子展览(博物)馆承载了几代独山子人的记忆与情怀,是独山子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天云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职工胡春梅是独山子展览(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者。她说:“许多独山子人都是一家三代来这里参观学习,越来越多的职工或大学生来这里担任志愿者,为展馆代言。”

“每次来参观,都会有新感悟。老一辈石油人不畏艰难、艰苦奋斗,为独山子石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新时代石化工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独山子石化公司炼油厂第一联合车间职工赵孟涛说。

“馆内陈展的场景是独山子几代石油人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通过了解背后的故事,也让我更敬佩这些共产党人。铭记历史的同时,我们更要学会传承和思考。”该馆馆长徐稳涛说,自从事文博工作以来,他先后参与了独山子展览(博物)馆的文案编制、文物征集等工作,见证了石油工人俱乐部功能的变迁,他希望能陪着展览(博物)馆走得更远、更久。

向史而新,循脉而行。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独山子石油人顽强拼搏,瞄准先进,发展创新,逐步将独山子建设成为一座实力强劲、现代精致、绿色生态的石化城。

徐稳涛说,目前,独山子展览(博物)馆依托千余件红色藏品,成为独山子区及周边地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充分发挥了红色教育基地的作用,全方位再现了中国石油工业一流的现代石化基地——独山子的百年历史进程,立体化呈现现代石化新城从戈壁荒原中崛起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

参观指南

独山子展览(博物)馆于2012年开始筹建,2016年元旦建成对外开放。展馆是由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独山子石油工人俱乐部改建而成的,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布展面积2700平方米,集展览、会议、办公于一体,功能齐全。

展馆包括序厅、主展区、尾厅、两个专题馆和一个临展厅及室外展区,共七个部分,其中,主展区分别以油海扁舟、旭日东升、激情岁月、砥砺奋进、厚积薄发、跨越发展为主题设立了6个分展厅。通过800余张珍贵的历史图片、300余份真实的文件文献、400多件(套)富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实物,以及30余处主题雕塑、复原场景、半景画、沙盘模型、多媒体影像、科技互动等展项,展现了独山子自石油矿藏发现以来100多年的石油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足迹。

2017年10月,该馆被命名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11月,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命名为首批“石油精神教育基地”;2021年1月,石油工人俱乐部作为独山子炼油厂工业遗产的一部分,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 上一篇:【经济茶座】城市休闲经济风光无限
  • 下一篇:【迈好第一步 见到新气象·探重点项目 看高质量发展】掘进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