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康颢严
4月28日一早,58岁的王新恒像往常一样,带着保温杯来到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时前,他已经身穿志愿者马甲在门诊大厅引导就诊人群挂号、取单。
不细看,王新恒与其他志愿者一样神采奕奕、热情主动;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每次说话都要拿起胸前的一件东西(电子喉)抵在脖子处;走近细听,他发出的声音竟是电子语音。
“2016年我被确诊为中晚期喉癌,2017年做手术后失去了自己的声音,需要借助电子喉发音。因为受过癌症的折磨,经历过治疗的艰辛,在人生低谷时被病友志愿者鼓励过,出院后我想做个有用的人,回馈那些温暖过我的人。”王新恒一字一句地认真说道。
就在完成手术那年,王新恒注册成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志愿者。
上午的两个小时,王新恒几乎一刻不停地在自助服务区引导,刷卡挂号、查询检查单、取报告……引导岗位说话多,用电子喉发声也会口干舌燥,王新恒常年不离手的保温杯中,装着妻子李雪煮的菊花、柚子皮水,人少时他就乘机喝两口。
“有来看病的小朋友听到王叔说话的声音,激动地叫他‘机器人叔叔’,王叔就告诉孩子,听机器人叔叔的话乖乖看病,什么都不用怕。”新医大一附院团委干事卡德尔牙·艾来提说,王新恒总是笑眯眯的。使用电子喉时,也不会因异样的目光窘迫。担心有人听不清或不适应自己的电子声,他特意自制了一本简易的“服务指南”,用水彩笔和大号字写着一些引导岗位的常用回复,遇到常见问题马上翻到对应文字展示给问询者。
近5年来,王新恒和同为志愿者的妻子李雪几乎全年无休服务在一线,因年服务时间超过300小时,他成为医院“五星级志愿者”,多次获得表彰。
加入乌鲁木齐市红十字会的抗癌、敬老助残志愿服务协会,坚持多年照顾帮助孤残老人;在多家医院肿瘤中心、耳鼻喉科做心理疏导,用自身经历鼓励喉癌患者树立信心对抗病魔;疫情期间仍坚持奔走在社区和医院的志愿服务一线,用温暖笑容帮助抚慰他人……多年坚持帮助他人,2020年,王新恒被乌鲁木齐市红十字会评为“最美红十字人”。
一天天平淡而忙碌,在王新恒看来“虽辛苦却充实,因助人而快乐,因劳动而幸福”。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束光,照亮更多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