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云(右二)在《戈壁奇葩》首发仪式上赠书。(图片由陈青云提供)
天山网讯(记者刘杰报道)“再过几天我就要离开新疆了,虽然我的援疆期限结束了,但援疆工作我会一直做下去。”7月5日,中国农业大学援疆干部、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副院长、新疆农业大学设施农业研究所所长陈青云说。
陈青云与新疆结缘要从15年前说起。
陈青云是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蔬菜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陈青云作为石河子大学客座教授第一次来到新疆,在当地老师的陪同下参观了石河子、吐鲁番等地的设施农业,他发现新疆的自然光照充足,很适合发展设施农业。
2011年,陈青云得知学校要选派教授援疆,53岁的他主动请缨,成为第七批援疆干部,先后在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林学与园艺学院任副院长。
心系新疆设施农业
到新疆农业大学工作后,陈青云发现学校设施农业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欠缺。看到这种情况,陈青云萌发了组建跨学科、跨学院的教学机构的想法,以加强教师之间、学院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陈青云的想法得到了新疆农业大学校领导的支持。为了全面掌握新疆设施农业的情况,陈青云先后前往乌鲁木齐县、昌吉州、吐鲁番、喀什、阿克苏、阿拉尔市等地考察设施农业项目实施情况,足迹遍布新疆天山南北。
通过调研考察,陈青云对新疆设施农业有了全面认识,他根据调研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开始谋划,为推进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献策。
2013年10月,在新疆农业大学的支持下,新疆农业大学设施农业研究所正式成立,研究所吸纳了学校5个学院的20多位老师,围绕设施园艺作物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设施结构优化与环境调控及其装备、设施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农业科技园规划等方面开展研发工作。陈青云任首任所长。
研究所成立以来,承担了多项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的科研课题,为自治区、兵团的相关单位编制设施农业发展规划,经常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一线给农民传授技术。
2014年夏天,第七批援疆干部走了,陈青云却选择留了下来。
陈青云说,研究所刚成立,还有很多工作需要他完成,他还不能走。陈青云成为第八批援疆干部中的一员。
为学校积极引进人才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科力量,2015年,新疆农业大学把设施园艺学设为重点学科,需要引进天山学者,陈青云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
他利用回北京开会、去高校作讲座的机会,积极宣传新疆、介绍新疆的设施农业,经过不懈努力从北京引进了4位“天山学者”,使新疆农业大学设施园艺学科人才队伍得以壮大。
人才引进来后,他还给“天山学者”下达了硬任务,要求他们每人为新疆农业大学引进一名博士。
2017年5月,陈青云带领4位“天山学者”到南疆考察设施农业,通过专业考察,5名专家联名撰写了《关于新疆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以团队的力量,以专业的视角为新疆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新疆农业大学的六年间,陈青云经常带领团队成员参加各种学术会议,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几年来,他带领的课题组发表论文十多篇,获得专利授权四项,另有两项发明专利正在申报中。
援疆六年,陈青云所做的事太多太多,他说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新疆人。
带动周边齐援疆
陈青云的援疆思路是,一人援疆、全家援疆、全单位援疆。援疆期间,他的家人和单位都给了他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陈青云是农工党北京市委常委、农大支部主委,他回北京召开支部会议时,倡议党支部的30多位成员和他共同开展援疆公益活动,他的倡议得到了响应。
陈青云经过考察了解到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小学多媒体教室不够用,他决定为该校建5间多媒体教室。
陈青云返回北京,他带头捐款5000元,农工党中国农大支部全员参与,中国农业大学党委统战部的领导和干部纷纷献出爱心,很快筹齐了8万元。2012年夏天,五工台镇小学多媒体教室从2间增加到7间。
2013年夏天,陈青云自花6000多元钱,为阿克苏市良种场四川籍农民做了100件纪念T恤,他的小儿子帮忙给天蓝色的T恤上设计了温室图案。
2016年陈青云又筹集3万元爱心款,捐给新疆农业大学“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所在的村小学改善办学条件。
陈青云说,积少才能成多,聚小才能成大。他希望能动员身边所有的人一起关注新疆,一起援疆。
援疆期间,陈青云还出版了作品《戈壁奇葩——新疆阿克苏市良种场设施农业礼赞》,推广阿克苏市良种场设施农业示范点的先进经验。
援疆六年,陈青云为新疆设施农业付出了很多,他的工作获得了北京和新疆两地的认可。北京市委市政府和新疆农业大学分别授予他“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自治区教育厅授予他“优秀支教教师”、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他“优秀援疆干部”等荣誉称号。
离开在即,陈青云对新疆有太多的不舍。陈青云说:“我在新疆可以做工作,我不在新疆,仍然可以为新疆做点事。援疆工作要伴随我一生。”
陈青云(左一)在乌鲁木齐县植树。(图片由陈青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