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讯(记者闫小芳)下午16点,衣明江和马玉娟看着厚厚的账本,商量着大院内哪些地方需要维护、哪些东西修理、谁家最近有困难、哪家的老人生病了……自101大院2013年成立自管会以来,这已经成了两人生活的常态。
衣明江和马玉娟正在看账本
“101大院” 位于天山区解放南路,居住着红旗帆布厂、农行、房产局、图书馆、乌鲁木齐县等单位的搬迁户和五保户近112户,是个由维吾尔族、回族、汉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东乡族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院。大院里的各族居民邻里和睦、互帮互助,成为永和巷社区的一个民族团结典型。
但是4年前的101大院,却是另一番景象。治安混乱、垃圾乱扔、设施损坏严重、维修跟不上,处在几乎无人管理的状态。这些变化让业主们想都不敢想。
院子环境的这些改善都是自管后四年内发生的变化。面对陷入真空管理的小区,衣明江、马玉娟等5位业主勇敢站出来,主动承担起大院的物业管理。
大院门口的“民族团结大院标语”
自管会接管后,招聘了2名人员,对大院实行24小时保安看守、清洁卫生等。自管的第一年,院内安装上了监控视频、垫钱修了坑洼不平的路面,改造了大门,让大家有一个安全方便的环境;自管第二年,在原有监控视频不能无死角监控的情况下又安装两台监控,真正实现无死角;自管第三年,对小区环境进行了改造,包括下水道整治,修了花园、安装了路灯等。
“自管会的活特别难干,刚开始去收物业费时,有的居民说你们又不是专门的物业公司,我们凭什么给你交钱,由于自管组织成员年龄都偏大,没办法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现在剩下的就只剩下我和马阿姨两个人。”衣明江说。
衣明江,维吾尔族,55岁;马玉娟,回族,74岁,两人都是农行的退休职工,为了让大家有一个便利的环境,两人将大院当成家,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
“今年春节,有一个业主打电话给衣明江说家里暖气管漏水了,他二话没说赶紧跑上去,没想到漏水漏的还很厉害,他直接用手捂着暖气管不让水流出来,因为是春节,修水管的人来的时候都是半个小时后了,我上去时候,看到他满身都湿透了。为这事,他自己后来都感冒住院了半个月,我们都调侃他快成’专业修水道的人’了。”马玉娟说,其实这样的事情很多,下水道堵了、路灯坏了、门铃摁不了等等都得他们联系解决。
衣明江、马玉娟和社区的人商量怎么改造
自管会成员不拿工资,他们无私的付出凭的是对大院的热爱。衣明江笑着说,“其实我还好,就是马阿姨都七十多岁了,经常还要跟着我们跑上跑下、忙前忙后的。我们这样就是想让大院的氛围更和谐。”
全力的付出换来的是小区的面貌焕然一新,路面平整了,下水道通了,停车有序了,治安也稳定了,业主们的态度转变了、大家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了,更是用实际行动一次次诠释着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的精神。
自管会成员之一的衣明江就做了一个好榜样。他和4岁的东乡族小朋友马艾米尔的故事被大家传为一段佳话。
衣明江自己很喜欢小朋友,看到马艾米尔的父母很忙没时间带她,他变经常带他出去玩,“她从两岁就跟着我玩、去我家吃饭,记得有一次,她父母总觉得这样麻烦我不好意思,就不让她来我家吃饭了,马艾米尔自己偷偷的从家里跑出来找我。现在她说话有时她父母都听不清楚,因为说的是维吾尔语。”衣明江说,现在一起四五个孩子呢,陪他们一起玩,夏天经常给他们买雪糕,我觉得是特别开心的事情。
家住“101大院”的回族老人马玉珍,原先的单位破产,孤身一人生活,社区帮她办了低保。作为一名下岗残疾职工,她热心照顾邻居刘大妈生活起居的佳话一直在小区里传颂着。刘大妈70多岁,是孤寡老人,2009年摔断腿,一直卧床在家,马玉珍老人主动上门为刘大妈买米、买面,帮刘大妈洗衣做饭,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大雪纷飞的冬天,直至2012年刘大妈去世,一照顾就是整整3年。
汉族老人白伟,是原乌鲁木齐市红旗帆布厂职工,坚持为大院里的居民免费维修水暖管线。老人家庭不富裕,本来可以利用娴熟的水暖技术从事一些经营活动,增加点收入、贴补点家用,但他心系大院里的每户家庭,只要有人找是随叫随到,不讲任何条件,十分热心帮居民修理水暖水管。30多年来,老人已帮助无偿修理水暖水管达数百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受到大院居民们的广泛赞誉。
在乌鲁木齐101大院里,各族邻里间这样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幸福小故事还有很多。他们或孝敬长辈,或夫妻恩爱,营造了一个美满的家庭;他们或关心互助,或彼此体谅,共同打造了一个和谐共处的邻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