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云岭楷模】谭德才:不当老板的好村官 身残志坚不离岗

时间:2017-07-21

从47岁走马上任到60岁离任,13年的村官之路,谭德才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也得到了村里发展变化的检验。离开村官岗位之后,他依然不忘全村共同富裕的梦想,继续带领村民勇闯高寒山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不当老板当村官,无私为民谋福祉,身残志坚民拥戴,离任不离富民岗,一片丹心照人间。”在永善县茂林镇甘杉村广为流传的这段顺口溜,传递出了村民对村官谭德才由衷的敬慕之情。

不当老板当村官

甘杉村是一个高寒冷凉的特困村,最低海拔2300米,最高海拔3150米。粮食生产以洋芋、荞子、燕麦为主,玉米种植面积很少。产量低,效益差,到2000年,人均有粮仅170公斤,人均纯收入仅340元,全村群众银行贷款和私人债务高达94.7万元。自然条件之恶劣,谁能带领甘杉村民走出困境呢?2000年“村改”,中国村官第一次由村民自己来挑选,甘杉村民十分上心。想来想去,他们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甘杉村当地有名的建筑老板谭德才。

谭德才天资聪明,虽然只读过小学,但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农村实用技术,是村里的八角子弟,烧瓦、木工、石工、篾工、水泥工、钢筋工,样样精通。编的簸箕可以装豆浆、打碑可以雕龙画凤……

土地到户以后,谭德才任原谭家营社社长。早在1985年他就提出:“发展要看长远,山上不种树,生态继续恶化,自然灾害无法抵挡,贫困还会加重。”当时谭家营社只有几十亩林子,经过耐心说服引导,他把已经分到户的土地收回一部分,在国家没有任何补助的情况下,集中连片造林1540亩。1991年他抓住国家补助秧苗钱的机遇,又带领群众造长防林1510亩。

1988年至1989年初,谭德才到昭通新民包瓦窑来烧瓦。别人烧出来的是红瓦,他烧出来的瓦青黝黝的,买瓦的人排着长队等候。一年零两个月时间,平时零星寄回家里的钱不算,离开昭通时带走的现金就达8400元。他要是继续在昭通烧瓦,肯定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致富。可是,一个严峻的现实使他改变了主意——昭通有黑白电视看,家乡的夜晚却是黑洞洞的。怀着对家乡人民的深厚感情,他觉得“一花独放不是春”,于是放弃了自身致富的优越条件,断然回到家乡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

谭德才是一个敢吃“螃蟹”的人,1991年他在全县开了先河,搞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把谭家营社的劳力抽出一半,成立了一个“合心致富组”,由他带着出去找副业,剩下的劳动力在家搞农业。搞农业的、找副业的都记工分,年终进行一次再分配。他带领群众白手起家,承包松林、冷米两村的人畜饮水工程,集体收入3500元。这一年他们没有分配,将全部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

1992年,谭德才带领大家到莲峰林场承包造林,当年收入61383.53元,用于现金分配35260.86元,提取积累26122.67元。提取的积累用2万元把谭家营小学新修成了当时全村一流的学校(石混结构);用6000元搞了本社的自来水工程。

在莲峰造林,一干就是5年,累计造林3万多亩。队伍由原来的30人壮大到60人,收入由6万多元增加到20多万元。到1993年,社里的积累就达6万多元,固定资产达8万多元,人均纯收入达436.78元,比1990年增加325.63元,增长393%,人均有粮389.5公斤,比1990年翻一番。

1994年8月,原茂林乡党委研究决定招聘谭德才到乡能源办公室抓节煤改灶和沼气池建设。这两项技术,1988年他就接受过培训。要他干本行,他喜出望外,第二天就赶到莲峰林场给弟兄们告别。消息传来,大家添酒加菜,为他庆贺。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到了分别时,他刚一踏出门槛,40多个民工就围了上来:“二哥,你一走,我们就失去了主心骨啊……”说着,一个个泪流满面。谭德才感动了,他不忍心扔下渴望脱贫致富的弟兄们,只好放弃自己的前途,留下来与大家共同奋斗。

莲峰造林结束后,谭德才组建了一个建筑工程队,并建起了一个规模达1000多只的乌骨鸡森林养殖场和一个砂石料厂。

“村改”前,他个人的年纯收入已达4万余元,在当地已经是小康人家。当时村主任的月薪只有295元,放弃老板当村官,谭德才愿意干吗?马仕才、刘敬富、朱德发、马仕禄、李文才等十几个村民三顾茅庐,多次来到谭德才家,彻夜长谈,恳求他舍小家顾大家,带领全村群众共闯致富路。

是啊,当老板一年四五万元的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入还会不断增长,当村官就意味着要作出巨大的奉献和牺牲。谭德才1994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此就在他的骨子里扎下了根。自身的利益与村民的呼唤和期盼在他脑海里剧烈碰撞之后,他最终作出了一个以群众利益为重的抉择——不当老板当村官。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下一页 末页

  • 上一篇:昭通实施青年创业培训就业工程
  • 下一篇:8月1日起昆明分阶段禁止工地现场拌砂浆预拌砂浆也成技术活 将由持证专业人员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