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州民族教育蓬勃发展
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州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着力推进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积极稳妥推进双语教学,全力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工作,努力提升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民族人才,全州民族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一是合力促成民族教育蓬勃发展的良好格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提出并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工作原则和指导方针,《大理白族自治州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将加强民族教育发展。2018年,大理州教育局设立民族教育科,强化对全州民族教育的工作领导。同年,全州首个“世居人口较少民族高中班”在州民中开班,面向全州招收傈僳族、苗族、傣族、阿昌族、壮族、藏族、布朗族、拉祜族等大理州8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学生,坚持民族办学和扶志办学的方向,让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到州府享受最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切实加大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力度。州委、州政府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各级教育部门日常工作中,与业务考核挂钩,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工作效率,全州上下形成了合力推动民族教育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是积极开展双语教学。1986年起,我州开始在剑川县开展白汉双语文教学实验。2004年,在省民语委、省教育厅的指导下,经与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合作,在剑川县成立白语文合作项目办公室,安排专门工作经费,积极开展“零障碍”白汉双语文教学实验和白族文化合作项目,因地制宜做好双语教学工作。试点学校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先后收集、整理和编辑双语教材、教案50多本。2015年以来,我州积极参与白文校本教材编制,完成小学语文教材、小学一年级数学和学前班教材的对译工作,目前已通过云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4本,正在项目学校试点使用。2017年,州人民政府与云南民族大学达成协议,从2018年起将“白族语言文学”专业正式列入招生计划。与此同时,我州还积极支持和鼓励非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安排220万元专项资金对漾濞、祥云等9个县10个乡镇开展民族村幼儿双语教育帮扶工作,为在全州进一步开展好双语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认真抓实民族团结教育。以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建设为契机,不断完善民族教育机制,扎实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将每年8月确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每年11月22日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日”,组织学校开展好“七个一”活动,即“开展一次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队会”“了解一个少数民族英雄”“讲一个民族团结故事”“唱一首少数民族歌曲”、“写一篇民族团结作文”“介绍一处少数民族风光”“做一次民族团结宣传员”。全州教育系统抓实课堂教学和教材等环节,将民族团结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小学每学期安排6课时进行中华民族大家庭教育,初中安排4课时开展民族团结常识教育,高中阶段安排5课时进行民族政策教育。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目前,全州共有121所学校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
四是广泛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积极开发乡土教材,投入197万元编写《家在大理》系列地方课程读本,充分利用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教学,渗透民族文化教育;深入推进音、体、美校本课程的开发,一系列作品在学校竞相绽放,如彝族舞蹈《嘎蒙卡兜》《彝族烟盒集体舞》《回族舞蹈》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学生中传承。洱源西山中学白族舞蹈《力格高课件》、弥渡牛街中学的《彝族打歌教学教案》、洱源职中的《旱龙舟教案》等进入到中小学体育课和文体活动中。各相关学校和教师还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开发创新了学生喜欢,具有民族文化传承意义的舞蹈和体育课程,如祥云县米甸镇自羌郎小学的《彝族健身操》、市育才二小的《大课间霸王鞭、八角鼓》、下关八小的《同心鼓》等,巧妙地将民族团结教育融汇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民族风情,增进学生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全州各级中小学充分挖掘当地民族资源,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听民族故事、讲民族风情、欣赏民族音乐、说民族政策等,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及民族团结的极大热情。(通讯员王灿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