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云南梁河:重塑“根源文化”

时间:2019-04-20
根源文化广场上的石碑。记者 李悦春 摄

走在梁河县九保乡古老的青石板路上,年代久远的民居窗前,一盆盆鲜花开得娇艳。穿过一条条悠长的小巷,仿佛走在千年的时光里,历史与现实交替出现,眼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广场——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根源文化广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个主题文化广场碑林于2018年底建成。

九保阿昌族乡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是古代腾越州的第“九堡”,是滇西古丝绸之路上的通道重镇。古镇是爱国民主主义者、辛亥革命名将、民国元老李根源的出生地,文化底藴丰厚,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曾是商贾云集、马帮穿梭、店铺林立的商品物资集散中心,南甸古驿道见证了商帮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千古兴衰。明永历皇帝出缅驻跸地也在此,还有流亡南甸的第十世缅王嫡长孙疆阔墓、太平寺、关帝庙、观音寺、土主庙、里贤祠以及碑林,留存着丰富的文化典籍和传奇故事。

广场上的浮雕。记者 李悦春 摄

根源广场见证历史风烟

走进根源文化广场,只见正中矗立着李根源半身塑像,塑像高1.8米,宽1.88米,用钢筋混凝土加花岗岩饰面做基座。塑像原型为中年的李根源,鼻子挺拔,面色刚毅,深邃的目光穿越了时空距离,让今人感受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广场左侧,矗立着李根源生平浮雕群、12块原生态火山石雕刻的李根源书志诗文廊、李根源生平书廊,以及用火山石加燕场石雕刻组装的九保史话廊。墙面上书写着李根源的语录或诗句,他的人生轨迹、思想精髓及手书一一再现。在广场四周的青瓦白墙墙上,醒目的“碑林”显示了整个广场独一无二的设计。一座座姿态各异、高低不同的石碑,其镌刻的多是名人的题词或诗文,初步统计共有64块石碑。据介绍,碑文全部由德宏州内知名的书法爱好者孙太仁、倪国强、聂茂华、武贤端、杨叶丹等人书写,笔力遒劲,字体各异,值得品读。

广场由梁河县阿昌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管理局、九保阿昌族乡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占地3591平方米,由李根源塑像、浮雕、碑林、仿古戏台、广场石墨水池、弧形顶文化墙、木廊花架、火山石广场铺设等构成。广场旁边的九保左宁文化园,由文星楼等两间古典建筑、仿古围墙、特色大门等组成,建筑风格为中国仿古式建筑,木质结构,雕花栏杆,典雅大方。综合服务楼一楼的商铺,集中展示、销售回龙茶、皂角米、黑木耳、核桃、野生蜂蜜、葫芦丝等近百种梁河地方特色产品。

广场“碑林”的设计最为引人注目,据梁河县委有关领导介绍,在边陲之地的九保乡,拥有众多名人题字,这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是少见。因此,如何运用好这些历史资源,集中挖掘和展示九保的名人志士故事和风貌,是梁河县一直探索的结果,也是打造根源文化广场的宗旨。

李根源与中国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孙中山、黎元洪等政坛风云人物关系密切,还是朱徳元帅的老师,云南陆军讲武堂也是他参与创建。新中国成立后,李根源先后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65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九保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繁华驿站,历史上的标志性建筑是六道城门。李根源在其著作《九保金石文存》一书中,对九保古迹、文物进行考证,该书是研究九保的珍贵文献资料。当年,李根源委托当时的政要名流为六道城门题字,北平门由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题书,右安门由民国总理岑春煊题书,左宁门由民国中央检察院院长于佑任书写;西康门系国学大师章太炎手书,太平门系民国司法部长兼教育部长章士钊正书。不幸的是,九保的历史遗迹多在战事或修路中毁掉,六道城门均已毁。如今,尚存黎元洪书写的“太平寺”石刻,还有李根源的部分手迹石刻。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重新设计,在原址上又竖立起了古典俊雅的右安门、北平门、左宁门。

因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南逃缅甸时曾住在九保古镇,故还立有“永历帝跸驻处”古石碑一块。镇中有为纪念李根源而立的辛亥革命纪念碑一块。在九保的大街小巷、楼堂庙宇、古树名迹,至今还保存着与李根源有关的上百件碑刻、石匾、楹联等,大多是清末民国期间的古迹。

李根源一生留下3000多首诗文,出版诗集16卷,收入诗词1927首。十六卷诗,总名《曲石诗录》,第四卷为《还乡吟》,其中10首名为《归九保》。李根源对家乡的鳌山、太平寺、玉瓜铭刻于心,故以诗咏之曰:“嘉立鳌山万树松,太平寺掩绿荫中。玉瓜累累高枝结,色味鲜甜哈蜜同。”如今,在广场的碑林中,人们都能读到这些诗句。

李根源故居。记者 李悦春 摄

根源故居忆往事

从根源文化广场走到李根源故居,几步路的距离,故居位于九保古镇的右安街上,一幢土木结构庭院式建筑,透着历史烟云的故居把我们带回到了19世纪的那个年代。

李根源,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号高黎贡山人。1879年4月17日诞生于九保右安街宅,从他从出生后到青春年华的23岁,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九保度过。1905年他在日本陆军士官生学校留学时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1909年回国后曾任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教育长)、总办(校长),是参与辛亥革命云南重九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滇军名将,培养了朱德、叶剑英等一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从讲解员的解说中了解到:李根源故居扩建于民国元年(1911),占地面积978.1平方米,建筑面积780.53平方米。为四合院土木结构瓦屋顶单体建筑,周围有民房。正街边原有三开间面楼一幢,后由一屏照壁相隔为前花园。整个建筑包含厅楼、书室、马房、中心大院、厢楼、仓房、厨房、花园等,具有典型的滇西民居建筑风格。前厅侧墙上镶嵌着青石横额,刻有李根源提写的横书隶体“岁寒松柏庐”。故居于1993年被省政府命名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至今,国家文物局、梁河县政府先后投入资金34万元,对李根源故居进行了全面的修缮。

在陈列室里,陈展着李根源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著作及部分手稿、信札、遗物;碑廊嵌有李根源及师友并一些古今海内外名人的墨迹刻石数十方,楷行篆隶无所不备,宛若游龙惊鸿壁间旋舞,蔚为壮观。

仔细观展,展厅里摆放着李根源亲书的《告滇西父老书》。1942年日军入侵滇西时,年已63岁的李根源亲自赴保山前线,发表了著名的《告滇西父老书》,积极鼓励军民坚决抗战决心的一份誓言:“我带来一个衰病者老年之身,带来一颗纯洁的赤诚心,坦白地诚挚地希望诸父老共体时艰。懔然于国难乡难的加深,大家齐心一致,坚定最后胜利的信心……”字里行间,饱含爱国的激情、大义凛然的决心。

滇西收复后,李根源主持修建腾冲抗日烈士陵园“国殇墓园”和腾冲龙陵的善后事宜。

在故居里,这个故事再次被清楚地讲述:北京徐悲鸿纪念馆陈列有一幅名为《国殇图》的写真画。画中所绘人物为李根源。画面上,身材魁梧的李根源,左手横握拐杖,满腔悲愤,怒目而视。这是徐悲鸿先生有感于李根源在苏州两次披麻送国殇而画的。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和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时,中国军人浴血奋战、伤亡惨重。战事结束后,李根源出面将殉难将士安葬于吴县马岗山麓,亲笔题写“英雄冢”墓碑,并撰写了碑记。两次为死难将士送葬时,苏州人民执绋相送,李根源走在队伍最前列。并题写《奉安东战场阵亡将士忠骸》一绝:“霜冷灵岩路,披麻送国殇。万民争负土,烈骨满山香。”

1943年,李根源住在重庆化龙桥。徐悲鸿去看望他,听李根源说到这两次披麻送国殇之事和这首诗,十分感动,随即画下了《国殇图》长卷以志其事。这个画卷是徐悲鸿得意之作。可惜画卷散佚不全,现仅存绘有李根源的那一部分。

广场上的浮雕。记者 李悦春 摄

如今,这幅画像又在根源文化广场复活了——在广场的浮雕上,绘有徐悲鸿先生的《李印泉先生像》。浮雕造型逼真,线条流畅,画面精美,还配有故事梗概,让人们对李根源的一生充满崇敬之情。

在根源文化广场里,有一块书有“九保,此余生长之乡也”的碑刻,是当年李根源从苏州亲书这几个大字,寄回九保后,请人刻石立匾,曾镶嵌于右安门左侧的旁门顶,虽然昔日右安门已毁,如今又在原址上立起了新的“右安门”。今天,可以告慰一生眷恋着故土的李根源,故乡人民安居乐业,他诗中描绘的画面“铅双叠水先人居,水木清华好读书。九保园林尤可恋,蟠根仙李岁寒庐”正美好地展现。

云南网记者李悦春

  • 上一篇:省人大常委会检查组到大理州开展执法检查
  • 下一篇:德宏:全力推进2019年社会保险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