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脚步丈量扶贫路青春筑就彝乡梦
高应祥,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昌宁县珠街彝族乡国土和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主任。2013年12月通过考试招录到珠街乡工作,2015年至2018年连续四年被评为珠街彝族乡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至2018年连续五年工作定级为优秀。
珠街乡隶属于保山市昌宁县,是一个深度贫困乡。回首走过的时光,蜿蜒的山路记录了他挥汗如雨的青春,镶嵌青山绿水间的传统村落诠释了他奉献的深情。从只会“纸上谈兵”到能够“现场指挥”,从置身事外到主动担当,从青涩的毛头小子蜕变成沉稳的蓬勃青年。五年,他和珠街一起追梦。
勤学,让内心笃定
“能在得住就是好干部”——上级领导这样形容珠街乡。这里地处偏远、条件恶劣,是深度贫困乡,尽早调离珠街乡到城里或其他乡镇工作,是多数人的愿望。
2013年,23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高应祥远离城市的繁华与喧嚣,踏上这片积贫积弱的土地。基础设施落后、生存环境恶劣、生产条件极差“三座大山”横亘在面前,如果说没打过“退堂鼓”那是骗人的。但既来之、则安之,自己选择的,就用行动来证明。“心之安处是吾乡”。渐渐地,在深度贫困村第一线品尝到各种艰辛和不易的他,决心全力以赴改善人居环境。
入职以后,他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严格按照乡党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岗位工作,模范履行党员义务。工作上他积极主动,向领导、向同事、向书本学习,结合工程实际在实践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丰富的实践经验、常态化的总结分析让他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实干,让肩膀担当
脱贫攻坚深入推进,项目建设不断增加。高应祥从现场施工管理干起,从项目最基础的技术技能学起,之前的“门外汉”变成了业务能手。不管白天黑夜、不顾天气恶劣、无所谓路途不便,大大小小的工地都有他奔走的身影,一条条水泥路、一个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户户危房改造施工现场都留着他的足迹。“白天不在办公室、夜里总在玩方案”成了项目办的常态,工地到办公室也成了他的主要路线。他白天在现场组织施工,解决技术问题,掌握施工动态,及时协调解决。晚上加班加点,梳理汇总施工问题,完善项目建设内业资料。他和同事已记不清多少次熬夜持续作战,只为第二天要上报的项目方案、只为下一拨的规划评审,或是为了排险保通。2017年烤烟收购期间,担任道路运输保通小组成员的他,一收到道路险情,立刻组织施工人员,一同赶到塌方地段,冒雨组织塌方清理,直至凌晨恢复通畅。扎根珠街5年多,类似的场景不计其数。
付出总有回报。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公路通畅工程管理,羊肠河水库建设项目,精准脱贫整乡推进项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项目,贫困村基层设施建设项目,彝族整族帮扶项目等等,一项一项完成规划评审、一件一件落地实施,村子美了、道路宽了、家园靓了、群众乐了!从5年前仅有从县城通往乡政府驻地的10多公里硬化路面到现在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珠街乡拥有乡村公路、村组公路、串户公路两百多公里的水泥路面,从之前的老旧破败的房屋到现在洋气美观的新居,高应祥从参与到见证,从规划到实施,这不长不短的5年,注定是珠街乡发展最快的5年。
自律,让党徽闪光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他头脑清醒,严格要求自己,甘做清苦工作,脏活累活苦活重活,别人不愿意干的活,他都不挑剔。作为项目办主任,他率先垂范冲锋在前,自觉分担急难险重工作,放手让年轻人发挥作用,多把学习机会留给其他人。面对误解,他总是一笑而过。面对施工瑕疵,他总是义正词严,毫不留情,包工头对他总是又爱又恨,爱他业务精湛、恨他要求严苛。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他紧守底线、远离红线,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亲”“清”关系始终如一。
“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今天的珠街,诸多“高应祥”似的扶贫人,抛家舍业、夙夜在公,正在用脚步丈量扶贫路、用青春共筑彝乡梦!(王宝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