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洱河畔的幸福画卷
“我家既住在弥渡县清水沟村,也住在下关关迤社区。”4月15日,来自弥渡县红岩镇清水沟村村委会东村四组的彝族群众乍文荣抱着11个月大的小孙子,开心地跟记者聊着他的生活。
关迤社区位于苍山斜阳峰麓、西洱河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1200多年前南诏王阁逻凤为拱卫南诏的首都太和城所筑的龙尾城。现在,社区内居住着白族、彝族、回族、藏族、侗族、纳西族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居民,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乍文荣1994年离开清水沟村到下关打工,租住在大理市下关镇关迤社区的居民房里。一晃25年,今年51岁的乍文荣在一家物业公司做供配电工作。“25年来,我们搬了两次家,但都没有离开过关迤社区。”乍文荣说。
“现在交通方便,我们在下关打工住在关迤,过年过节的时候回清水沟。住在关迤,我们跟左邻右舍相处得很融洽,到社区办事也方便。”乍文荣还是一名共产党员,他说:“我们村在关迤居住的党员有二十多个,关迤社区积极支持我们组织党建活动,不仅提供活动场所,还提供服务,非常暖心。”
2017年,根据社区实际,关迤社区和大理市太邑彝族乡者摩村、弥渡县红岩镇清水沟村签订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输出地与输入地对接联系协议,积极配合者摩村、清水沟村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工作,主动提供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帮助。
太邑彝族乡者摩村党总支书记赵金龙告诉记者,者摩村有700人因为在下关打工,租住在关迤社区。“大人有工打、孩子有学上、社区热心服务,村民在这里幸福感很强。现在,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每天有三趟专车从下关到者摩村,回村也方便。”赵金龙说,令他欣慰的是,因为与关迤社区对接联系,这几年村里流动党员的管理和学习一点没有“掉队”——“离家离乡不离党”。
据介绍,近年来,大理市关迤社区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方式,完善现居住地为主、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依法维护权益的管理体制,实现“信息互通、服务互补、管理互动、责任共担”的协作目标,达到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实现双向服务、双向管理。通过建立定期例会、信息采集更新制度,做到思想工作联做、公益事业联办、社区治安联防、文体活动联谊、党员教育联抓,使输出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动参与到社区事务管理中,形成无缝隙覆盖、无漏洞管理的工作格局。
关迤社区还依托网格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了流动人口的信息采集和管理,实现数据统计、日常管理、部门共享、决策分析等功能,使之成为服务管理流动人口的支撑平台,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乡镇”。同时,关迤社区还通过各种形式组织流动党员、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一起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投身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洱海保护治理等志愿服务活动。
“同筑一方城,同饮一井水”,民族团结进步的美好生活画卷在西洱河畔、龙尾城正徐徐打开。(记者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