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支教感悟:那年,我们二十出头
“从平原到高山,我们不辞辛苦,从东北到西南,我们不远万里,从课桌到讲台,我们不忘初心……”
今天是东北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云南分队到达服务地的第260天。260天前我们辗转3800多公里,来到了位于滇西边境山区的昌宁县。
在参加支教团之前,支教在我心中是一个神秘且触不可及的“圣杯”,一直认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走进大山走近支教。直到自己真正拿起了“圣杯”,我才意识到其背后更多的是责任和重担。
那年,我们走进了大山深处
在东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开展“筑梦未来”暑期支教活动中,我们走进了腊邑村完全小学,这里的孩子们多是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已经开始炒菜做饭。在摄影课上,大家对相机充满了好奇,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黑匣子”可以拍摄出那么美丽清晰的照片。
在这里,我还认识了一个小同桌(一年级的小女孩),在安排的课程期间,我坐在了她的旁边一同听课一同完成课堂作业,她常常偷偷地伸来小手,握住我的手指,眨巴着大大的眼睛。在上学放学路上,小同桌拉着我的手一直不撒开,她喜欢拍照,每次拍照她紧紧拉着我,仿佛怕我躲开,眼神中透露着她对好朋友的信任与依赖。
那年,我们是学校最年轻的教师
“要是能重来,重新给我一次机会,唱一首好歌,写一手好字,考上高中,完成高考,进入梦想的大学生活。我遗憾,但我不能后悔,不能抱怨,我得重新开始。”
任普通话课程老师的时候,我布置给学生一项作业,以“要是能重来,我会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来到昌宁县职校后,我发现了来自十五、六岁孩子们的个性与叛逆。但当走进他们的校园生活后,感受到他们也有自己的思考。我认认真真看着学生写的满满的作业本,看着他们对自己错误的反省,看着他们对未来的期望,突然感觉这群调皮的孩子也有着他们的可爱之处。
那年,我们踏上了脱贫攻坚路
2018年末,我们来到了许氏夫妇的家里,许阿娘年龄已大,每天需要吃降压药,家里主要靠儿子外出打工维持,并且还有一个即将上小学的孙子。不幸的是,许阿娘的儿子在外出了车祸,至今还躺在省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巨额的医疗和医药花销给许氏夫妇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在我们介绍国家扶贫政策了解情况的过程中,许阿娘忍不住擦拭眼泪,说道:“你们来说说,心里就开心。”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支教的日子开始了倒计时。我知道我们能做的不多,但是我们的心是沸腾的,我们的身上有一股青春的朝气,并努力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20年来,18331名青年志愿者接力到中西部地区支教。第二十届东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是来到云南昌宁的第五届,我们从前辈手中拿起支教的接力棒,就定要肩扛起奉献与友爱的大旗,携手并进、同心共筑。
那年,我们二十出头,用青春在大山里浇灌梦想的种子,我相信,有朝一日,斑斓的梦想之花终将在这片土地上盛开。 (张克胜)